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市场资本愈发活跃,国际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50”到“700”的光影变迁
“1979年,中国恢复电影放映之后,曾一度创造世界纪录,年人均观影高达29次,这个纪录到现在都没有国家能突破。”
这是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位资深电影从业者分享的中国电影辉煌往事。
上影节期间,“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备受关注。展览上,观众看到40年不平凡岁月中,中国电影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形象与文化自觉,透过中国电影传递给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世界影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潮涌,年产仅50多部电影却观影人数创纪录,到遭遇“进口大片”挤压一路下滑至年产电影不到100部、全国年票房不到10亿元,再到如今年产影片700部、年票房超过550亿元……
这背后,中国电影市场资本愈发活跃,投资结构逐渐优化,多类型、多样化、多品种创作格局得以巩固,国际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电影行业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产业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对于全球电影来说,中国市场已经举足轻重。”
思想解放
“上世纪80年代,我认为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变化都是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而进步变化的。”著名导演谢飞还记得1979年第一次看到电影《小花》时的“震动”——电影不仅仅可以突出革命英雄主义,描写战争时,也能看到人情、人性的美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大幅度地、大踏步地、放手地发展电影事业”的新阶段。
被封存的老电影重新上映,译制片再上银幕,电影院成为最火爆的文化场所。当时,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对中国人的平均收入而言,属于并不低的额外消费。1979年,中国电影产量只有50多部,观影人次却达到293亿,相当于每天有7000万人次观影。人们为了买到电影票,不得不通宵排队,能在电影院工作的售票员,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创作逐步活跃。1980年《庐山恋》横空出世,大银幕上男女主角轻吻的镜头,触动过无数中国人的内心,甚至引领了当时年轻人自由恋爱的模式。
不断试验创新并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和与国际接轨的窗口。1988年,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摘冠。张艺谋曾回忆说,“这个‘红绣球’,并不只打在我一个人头上。我当时的感觉是,整个中国都在扬眉吐气地往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