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买全球卖全球”,县级市“肚量”比肩北上广
民企运营最长中欧班列线路、中国第三大国际性展会落户……义乌开放的“肚量”惊人气魄傲人
2000年,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到香港参加亚洲珠宝展,虽然拿了许多订单,但是不少外商居然不知道义乌。“我们就用圆规在地图上画,让他们知道,义乌距离上海只有6小时车程。”这件事,周晓光至今耿耿于怀。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义乌采访时也听到一个版本:一名长期在上海做贸易的外商,无意中在商品包装纸中发现了一张义乌的报纸,才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义乌小商品市场再次转向。2002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投入营运。这是义乌的第六代市场,也是顺应国际化趋势兴起的现代化市场。截至目前,来自义乌的小商品已辐射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浙江全省八分之一,跨境电商零售额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三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在义乌注册。
7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北京等22个城市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其中,义乌是唯一的县级市。
客户扛着现金“抢”货
1988年,义乌撤县设市。这一年,15岁的刘萍娟开始在市场卖锁。这个四口之家是义乌家庭经营的典型——父亲负责采购,女儿负责销售,儿子负责运输,母亲负责仓管。
“我们一家人非常齐心,到了1994年,基本‘垄断’了整个市场的锁具销售。”刘萍娟自豪地说。
皮肤白皙,嘴巴又甜的刘萍娟,总能吸引一批客户在档口排队。当时最大的客户是做边贸的新疆人,有的直接扛着一袋现金来到仓库,把连同废锁在内的锁具全部买走。刘萍娟说,在当时的义乌市场,只要能抢到货就能赚钱。
“20世纪90年代早期,虽然提出了‘义乌商品走向世界’的口号,但当时国内市场都做不过来。”原商城集团董事长何樟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乌鲁木齐、黑龙江和广西等边境地区的分市场,吸引了很多从事边贸的外商,但是当他们得知其购买的商品大多来自义乌,且在义乌选择余地更大,就陆续来义乌采购。
义乌市副市长施文臻认为,义乌市场国际化,最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是华侨华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华侨华商到义乌,生意非常好做。我记得有位华侨曾说,在义乌做一个月贸易,比在欧洲做20年赚得还多。”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此前的10月份,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动工兴建,一年后投入运营,以全新的市场环境迎接各国客商。
同样在2002年,举办了7年之久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正式更名为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且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
2005年,义乌国际贸易额首次超过国内贸易额,标志着义乌市场从以内贸为主转向外贸为主。目前义乌市场的外向度已经超过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