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9日至11月22日举行。一个多月内,约350场活动将吸引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与“金牌制作人”积极参与。在夯实文化“码头”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源头”建设,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截止目前为止,本届艺术节参演剧目共45台,其中原创首演23台。
名家名团彰显实力
本届艺术节开幕作品拟定为中国原创《神话主题交响音乐会》(暂名),由艺术节委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创作,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独唱石倚洁、廖昌永、沈洋等。闭幕作品则由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担纲。
里卡尔多·夏伊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音乐会、安妮-索菲·穆特、潘德列茨基与华沙交响乐团音乐会将带来音乐的顶尖盛宴。首次登陆中国的美国顶尖舞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将带来《巴兰钦之夜》,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睡美人》、挪威国家芭蕾舞团《群鬼》则展现了大洋洲与欧洲舞蹈的最高水平。
罗伯特·威尔逊与杜塞尔多夫戏剧院音乐戏剧《睡魔》、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俄狄浦斯》、格鲁吉亚科捷·马加尼什维里国立戏剧院《皆大欢喜》与巴黎北方剧院音乐戏剧《茶花女》折射出欧洲经典戏剧的璀璨光芒。
延续上海国际艺术节历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传统,今年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俄狄浦斯》、格鲁吉亚科捷·马加尼什维里国立戏剧院《皆大欢喜》、立陶宛室内乐团、华沙交响乐团等将亮相上海。
原创佳作活水充盈
“码头”实力不容小觑,源头活水更为充盈。本届艺术节的国内作品坚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上海歌剧院歌剧《晨钟》歌颂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丰功伟业;《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雷佳个人音乐会》让民歌焕发出耀眼光芒;上海民族乐团音乐现场《共同家园》展现民乐交响化的成果。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中央芭蕾舞团《敦煌》、中央歌剧院与宁波演艺集团《花木兰》等,用肢体语言写意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红色主题。
四川人艺方言版话剧《茶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厄勒克特拉》、故宫博物院话剧《海棠依旧》、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越剧《王阳明》、上海越剧院新创越剧《素女与魃》等追求梦想,反映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艺术节以“大家·回家”为主题,田沁鑫担任总导演,邀请全球知名的华人艺术家共庆艺术节20岁生日。
现实题材紧扣时代
本届艺术节专题策划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展演板块”,一批上海本地新创、受好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将陆续亮相。其中包括直面旧区改造与养老等社会题材的话剧《许村故事》《生命行歌》和《星期日工程师》;真实反映居委会干部工作的沪剧《小巷总理》;以青年视角折射城市变迁与发展成就的音乐剧《爱在星光里》。这些作品为大时代谱写、为平凡人歌唱。
艺术节作为优秀原创的新平台,今年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委约新创作品,其中上海原创作品9台。由郝维亚作曲、王爱飞编剧、易立明导演的歌剧《画皮》兼具中国文化“诗性”特征、同时又充满舞台张力和戏剧冲突;杨丽萍编导的舞剧《春之祭》将民族元素融入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生命理念的领悟。此外,世界编舞大师阿库·汉姆封箱之作《陌生人》、上海木偶剧团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江南韵·上海情系列演出(包括沪剧《敦煌女儿》、中篇评弹《蒋月泉》等)等作品形式多样,凸显创新与传承的魅力。
未来之星共享盛宴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打造了一条从“扶青”“委约”到“交易推广”“舞台展演”的演艺全产业链。在中、德、英、美、韩5个国家近100份作品申报中脱颖而出共6部原创作品:《处女作》以艺术展览为载体,让偏远山区的老人们拿起画笔;现代舞《微缩空间》把镜头对准上海这个多元化大都市内的个体,试图观察他们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实验戏曲《鸳鸯履》和舞蹈《霸王鞭》则聚焦于各自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年轻的视角表达文化的传承。
艺术节的精彩不止于舞台,交易会、论坛、艺术天空、艺术教育等配套活动的展开将让城市中的每个人得以尽享艺术盛宴。今年交易会国外机构超过240家,新增代表自荐视频展区,开设含社交属性的推介演出,聚焦“艺术+”,关注“艺术+旅游”“艺术+科技”“艺术+商业地产”等跨界新兴领域与文创新模式;同时拓展演艺 IP(知识产权)资源库,引进影视、动漫、文学等IP持有机构,各国从业者围绕“新格局、新作为、新世代”展开交流。
“艺术天空”系列演出全面覆盖上海16个区。4个户外场地、近20个室内场馆将上演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54台逾百场一流团队经典演出。艺术教育形成面向少年儿童的活动品牌“艺趣社”和面向青年学生的“观剧团”两大品牌活动。亲子板块尝试品牌驻点、区域联动等,为有不同艺术需求的家庭提供菜单式、进阶式的系列主题艺术体验。(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