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力成名作《星星草》
凌力“明亡清兴三部曲”
◎王俊义
近日,惊闻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凌力同志,历经长期病痛折磨后,不幸逝世,享年仅76岁。这使我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哀悼、惋惜、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在1972年人大清史所的前身——清史研究小组刚成立时就厕身其间,凌力则是在1978年因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显露了非凡的思想才华,受到清史学界前辈戴逸先生之器重,以优秀人才被引进清史所的。由此,我们成为长期共事的同事。而且机缘巧合,我还是她这部小说书稿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其巅峰之作——《少年天子》荣获茅盾文学奖时,以作者所在学校代表身份前往祝贺的当事人,可谓是凌力创作过程中两个关键时刻的见证者。因此在其去世之际,撰此文祭奠,以寄托哀思。
在逆境中,心怀“要为人民做点事”的志向
以坚韧毅力,撰写了《星星草》
记得是1977年,时任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系主任的徐景秋同志,托人给我送来一部有关清代历史小说的书稿。据说:作者是其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位战友的子女,因“文革”期间工作单位瘫痪,整天打派仗,不少人都无所事事。她对这种现状很不满,一心想为人民做点事,便下决心,积数年精力写了这部习作。“你是搞清史的,能否看看,是否符合史实?可否给她提点意见”?由于是位老同志的嘱托,我未加思考,当即应允。
然而,读了几章后,顿感书稿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从选题立意,到史实运用、内容安排和人物形态描绘……都能反映作者有很高史学修养与文学才华。以我之学术,也很难给作者提出什么修正意见,万不要在我手里贻误时机,也理应有大学者、大专家来审读,才能给作者以切实的帮助。在我心目中,此事非戴逸老师莫属,便迅即送到他家,并向其禀明书稿的来历。
上述情况,也就是戴先生在1980年为《星星草》出版写的《序》中所说:“一九七七年,有一位老同志为我送来一部手稿,约九十万字,装订成厚厚的十大册,誊写工整,字迹秀丽,是一个青年的处女作。因为是一部描写捻军的历史小说,所以那位老同志要我从历史学的角度给这部小说提些意见。说实在的,开始我并不打算从头到尾读完这么一部大作品,只想抽读若干章节。但是,读了几章以后,我却被作品吸引住了,很快读下去,几天之内就读完了全书。”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戴先生这样的大学者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从只想抽读几章,到几天之内一口气读完了全书呢?我们从戴先生的《序》中找到了答案。他生动、具体地谈到自己读后的感受:“我过去读过一些捻军的史料,还讲过课,写过文章,但只停留在史事梗概的一般叙述上。读了《星星草》,一个个的捻军英雄形象在我脑际浮现出来,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我得以共享他们喜怒悲欢的感情;我原先知道的故事梗概,充实了具体细节和生活气息,显得生动而丰满;史事有了发展、起伏、转折;各种场面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像一幅色彩绚丽、气魄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