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承前启后地提供了全方位制度供给。
从矗立雪域高原的布达拉宫到诗意栖居的鼓浪屿,从重见天光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到震撼世人的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考古,从承德避暑山庄遗产保护工程到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从百余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到数千家博物馆免费开放,从石渠宝笈特展时的“故宫跑”到《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被观众热捧……40年春华秋实,40年砥砺拼搏,文物事业得以长足发展,文物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国际交流中的金色名片作用日益凸显,保护文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凝聚社会共识
构筑保护利用新格局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共识不断得到深化,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格局正在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重视文物工作。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到2002年10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我国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60多次,考察文物博物馆单位30多家,出席文物领域重大活动20余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部门协作持续推进,地方党委和政府紧抓落实。目前,文物工作已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文物消防安全纳入省级政府消防工作考核体系。与公安、海洋、海关、工商等主管部门联合执法,持续防范和打击文物犯罪活动。2018年,汲取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事故教训,与应急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开展博物馆与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覆盖所有博物馆和文物建筑,紧守文物安全生命线。
资金支持不断加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央财政对文物保护经费的专项资金总量不断增长,范围不断扩大。1978年中央支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0.07亿元,2018年增长到108亿元。地方财政持续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2017年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355.59亿元,较上年增加15.6%。与此同时,人们对文物保护的共识不断提升,已经从过去经济建设的“拦路虎”,成为今天城乡发展质量提升的优势资源,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在浙江松阳,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持、当地政府和民众多方参与的“拯救老屋”活动在行动,142幢古民居得到修复和活化利用,由此唤醒的民宿旅游和文艺产业吸引了人口回流,古村复苏,留住乡愁;在山西,“文明守望工程”首批公布了252处文物建筑,供各界力量选择参与保护利用;在北京,计划落地实施2.2亿元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全部由社会捐赠。“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百度、腾讯、网易等都深度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