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网络投票,在文化引领组评选中——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高票领跑
用废旧石料建成的环保公厕。
5月26日,“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网络投票工作结束。在5天的投票期中,山西省环保厅和大同市环保局联合推荐的候选人——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以117314票高居文化引领组5位候选人之首,得票数比同组第二名66915票高出近一倍。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是中国政府在环保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今年共有24名候选人入围。该奖项由国家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独家承办,用来激励在本年度内为我国环保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以鼓励公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继续奋斗。
他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生态环保的中国范例
张焯,云冈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年来,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后,张焯带领全院职工做了大量拾遗补缺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植入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理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掌门人,他用“过日子”的精神指导景区建设。两年间,3万多立方米的旧石废料,在他的笔下、在云冈人手中,化作了质感凝重的人文景观和低碳节能的服务设施。他,把保护文物与保护环境相融合,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生态环保的中国范例。
他们利用当地开山废石、道路废水泥块、石材厂废料、铁道旧枕木、建筑剩余边角木料、工矿淘汰机具、碑头、碾盘等旧石雕创新设计制作了各式园林景观。增设了5个停车场、7个环保公厕、11个电瓶车停靠站、13个园林小广场,30多条景区园路、8公里长的景观墙以及数条残疾人通道。投入资金三千余万元,消化固体垃圾废料三万多立方米,为国家节省资金约一亿元。在全世界的上千处世界遗产中,云冈石窟大景区是唯一大规模使用建筑废料和旧石材、旧材料美化环境,变废为宝的景区。
“谢谢”成了他这些天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云冈石窟大景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理念,赢得了中外游客和媒体的高度认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网络投票开始后,本报官方微信及本报大同记者站官方微信第一时间发文刊载张焯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生态环保方面的卓越成就。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名誉会长、专家组组长安大钧,一直对古城保护、大同产业转型和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得知张焯入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的消息后,安老不但自己投票,还积极动员亲朋好友为张焯投票。
大同市实验小学的家长微信群里,家长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张焯投票。一位学生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会定期去云冈石窟参观,在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云冈景区在环保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到震撼。
“在云冈景区,会经常发现有个小老头,顶着个草帽手里拿把锯子到处转悠,哪里不对就拾掇拾掇。”退休老干部张恒瑞说,他自己经常来云冈石窟景区采风,在景区环保创新工作中亲力亲为的张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友焕真缘留言:“张焯院长,事业心强,有知识,有魄力,在短短的几年里把云冈石窟建设得有模有样,文化内涵更强,游船服务热情,北魏文化突出,铁塔景观耀眼,路边休息厅增多,共享座椅更有人性化。年年有新理念新项目,是一个绝佳的管理人才。”
网友城信为本留言:“云冈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是大同人民的财富,您是大同的骄傲,在您的带领下,云冈比起以前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蓝了,树绿了,空气新鲜了。在您的带领下,好多建筑废料到了云冈变废为宝,您的创造和智慧,给大同人民创造财富,说一声,张院长您辛苦了。”
张焯的手机这些天更是正能量爆屏,鼓励、期待、告白、祝福,令他十分感动。“谢谢”成了他这些天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梳理海量网友留言不难发现,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意识,带领全市人民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家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大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大同蓝”已成为这座美丽古城享誉四海的金字招牌,“大同绿”更是大同人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生态环境红利。大同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人们希望“大同足以傲人寰”的豪迈诗句早日成为书写在晋北大地上的现实。社会各界的这次踊跃自发投票,正是这种愿意和呼声的真实表达。
(本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梁有福)
在文学上,非主流“转正”再自然不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差不多个个都是非主流“转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