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38年前,这一段震撼人心的台词传遍祖国南北,声声入耳。电影《刑场上的婚礼》里青年演员宋晓英表演的这最后一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近日,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宋晓英,听她讲述自己的演艺人生。
当年24岁的女孩子比现在成熟多了
大气与爽朗,是眼前的宋晓英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是在一间餐厅里进行的,餐厅里的灯光一扫北京冬日的寒凉,让人觉得安逸又温暖。一袭红色大衣的她,尽显时尚与活力,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
“我之前并不知道陈铁军是佛山人。”她坦言,“2018年7月,因为拍摄电影《梦想之城》的缘故,去到佛山,影片拍摄间隙,有幸参观了陈铁军的故居。”
谈起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宋晓英回忆往事,并将个中曲折娓娓道来。《刑场上的婚礼》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广布道尔基导演的一部作品,讲的是革命青年陈铁军与周文雍的爱情故事。当年拍摄时,长影厂还在拍摄另一部电影《苦难的心》,由常甄华导演,宋晓英跟康泰主演。两部影片日后将同时公映。当时厂里认为宋晓英更适合出演《苦难的心》。而导演广布道尔基则打算借用长影厂外的女演员出演陈铁军一角。最初选定了战士话剧团的一个东北姑娘,但由于拍摄进行到一半时,导演认为她仍然没有找到陈铁军这一角色的特点,加之她本身对导演较为严厉的态度感到紧张,最终剧组决定换人。
当时宋晓英主演的《苦难的心》已经开始拍摄,等拍完这部戏的外景,她就被临时调到广州,试完妆后,马上进入《刑场上的婚礼》剧组。“我只是看过剧本,在没有揣摩的情况下,就把这部戏接了下来。”宋晓英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一开始还有点退缩。第二次读过剧本并仔细揣摩角色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人物与故事,巧的是,她出演陈铁军时的年龄跟陈铁军在影片中的年龄一样大,都是24岁,这是一个女人最美的年龄。
拍摄的过程很顺利,“那个时代我们受过的教育,出演这种题材的片子,不像现在的年轻演员这样费力。那个年代的我们很朴素,挨过饿,下过乡,穿过打补丁的衣服,知道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她坦言,那时候的形象跟现在24岁的女孩子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那时候24岁成熟多了。”
《刑场上的婚礼》是在广州取景拍摄的,其中最后的一场两人在刑场上的大戏,是在广州的黄花岗拍摄的。这场戏,宋晓英在拍摄上跟导演有不同的看法,她那时候就有一种表演意识,就是希望尽量往生活化的方向靠,“当时演高大上的人物,传统的演法就是拿着劲儿,但我就有生活化的意识。”她怕自己太慷慨陈词,不够生活;又担心说话的音域和层次感不够。在拿捏上煞费苦心,压力挺大。拍这场戏的前一个晚上,几乎是彻夜无眠。
导演希望宋晓英能够演出“漫山遍野”的感觉,最后陈词的一场戏,一定要有震撼力。后来双方都妥协了半步,以宋晓英说话的声音让大家都能够听见为准。导演同意了。
有一个细节,影片中出现了一株开满了木棉花的木棉树,但其实拍摄时花早已谢了。电影中的花是剧组用绢花提前一天绑到树枝上的,费了很大的劲儿。不仔细看,倒真看不出来。
这也是她第一次演“中弹”的戏,一开始无论如何不敢往身上绑炸药包。宋晓英笑称,以前自己在生活中胆子特别小,从来不接触炮仗之类的东西,还有恐高症。但在《刑场上的婚礼》拍摄现场,剧组的烟火师一遍遍在她的身上试爆炸点,最后竟然治愈了她的恐惧情绪,“拍完这部戏,以后再也不怕拍中弹的戏。”后来在北影厂一个摄影棚的布景中拍戏时,她可以爬上三层楼高的梯子。“只要敬业了,那种精神真的能战胜一切的。”
虽然是革命题材的电影,但是《刑场上的婚礼》拍摄非常美,尤其是片中陈铁军身上穿的服装,各种各样,很有珠三角的风土人情。现在遇到一些粉丝,他们告诉宋晓英,当年她演的陈铁军在银幕上一出现,电影院里是“鸦雀无声”。特别是在陈铁军的故乡佛山,她惊喜发现到处都有自己的影迷。38年前塑造的银幕角色,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和观众迭代而被遗忘,在佛山的陈铁军博物馆中,墙上挂满了《刑场上的婚礼》的剧照,这些剧照让她感动不已。
参演《平原游击队》敲开电影之门
宋晓英1954年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市,他的父亲是一位高级会计师。宋晓英一家人都很有艺术细胞,她的爷爷就拉得一手好二胡,父亲是玩乐器的高手,父亲的同事和发小常常跟宋晓英说,“你爸爸,除了筛子吹不响,什么都能捣鼓响!”小号、单簧管、横笛、竖笛,样样都拿手。宋晓英家有兄妹五个,个个都有文艺细胞。“大哥二胡拉得好,歌唱得好;妹妹擅长主持节目;姐姐舞蹈跳得好;小哥是专业吹小号的。我是专业演员。”小时候在父亲所在的财贸学院里,一家人一出来,就是一台晚会。
“在踏入电影艺术殿堂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电影演员。”话题转到从影之始,隔着一张铺着米白色桌布的方桌,坐在对面的宋晓英语气愉悦又明媚。“我十几岁时,跟着下放的父亲回到乡下老家,作为旁听生在白城市第八中学听课。期间吉林省艺术学院来招生……”当时她考上了艺术学院声乐系,也是白城地区唯一被录取的学生。1971年,吉林省吉剧团准备排演样板戏《红灯记》,但未能找到合适的女演员,便寻到艺术学院看是否有学生可以上台演出。一位姓张的老师极力推荐了宋晓英,由于表现突出,后来直接将她从艺术学院调到了吉剧团。
在吉剧团期间,她有幸作为报幕员参加了一个全省的汇演。而此次汇演则成为改变她命运的契机。1973年,武兆堤导演重拍电影《平原游击队》。其中翠屏一角,已经试过二十多个女演员,都无法让导演满意。恰逢宋晓英在汇演中报幕时的形象被导演看到,而导演的一句:“不胖,不瘦,不高,不矮,年龄正合适”则将她突如其来地推向了电影之门。
“那年我19岁,一开始我内心里是发怵的,但第二天仍然去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报到。”她看到了围墙上的铁丝网,听人说那些网晚上都是要通电的。她看到了戒备森严的大门,却没有想到这扇大门便是她的电影艺术之门。她战战兢兢地迈进大门,“一进大门,感觉到的气场跟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就好像是来到了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多神圣啊!”
她最终能够留在长影,则是凭借在一场重头戏中的表现。在《平原游击队》中,有一场翠屏目睹弟弟被日军一枪打死的戏,这是一场激情戏,也是哭戏。这场戏是在长影当时最大的摄影棚里搭的景,戏中的群众演员都是长影的老演员。她要演出翠屏在特定状态下的戏,悲愤中夹杂着恐惧以及伤心,声泪俱下。武兆堤导演通过设想出来的很多情景画面,对她进行启发与诱导,让她一下子进入到规定情境里,对所表现人物的情绪拿捏得准确而又恰到好处。这对第一次拍电影的宋晓英来讲,不失为一种成功。“一旦捕捉到规定的情绪,我觉得演起来非常轻松。演员演戏最大的诀窍就是‘进入’,能够摸准情绪点。而我很荣幸,能在从影之初就了解到这一点。”
“也许是我的命特别好,该吃这碗饭。”短暂的停顿之后,我们相视一笑,她继续道:“我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武兆堤这样很厉害的导演执导,他对演员的要求与指点着实让我终身难忘又受益终身。现在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绘声绘色给我讲戏时的气氛,即便是几十年过去了。”之后,武兆堤导演把她介绍给《金光大道》的导演林农。由此,宋晓英踏上了一条电影康庄大道。安旭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