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携中书协、浙江省书协专家调研杭六中书法教学。
王龙 白氏草堂记(局部)
人物名片
王龙,字志龙,号乐人,斋名润风堂,197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现为杭州第六中学副校长,杭州市上城区书法学科带头人,杭州市第七批青年文艺骨干人才;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版《书法》教材(教育部编审通过)编写核心组成员,获浙江省书法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记者 郑成航
说到书法,杭州城里可谓高手如云。在这样的优厚氛围中,即便是中小学生,也大都知弦歌雅意。这份普及工作,离不开书法教师的辛勤耕耘。杭州第六中学的王龙老师,就是其中的“带头人”。
翰墨氤氲成名师
王龙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写字感兴趣了。“让我真正喜欢书法,是一个偶然机会:五年级时,在一次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内心得到极大的鼓励,从此开始爱上写字。”于是,王龙自己买来毛笔字帖,开始在旧报纸上涂鸦。
真正开始接触书法,是在王龙进入浙江省松阳师范学校以后。“当时有必修的‘三笔字’课程,有‘松荫印社’书法社团等,氛围很好。最重要的是遇到了两位好老师。”当年副校长、兼书法老师的江吟,如今是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他率真真诚、很有才情。随后的徐咏平老师是现在龙渊印社社长,“徐老师身上对待书学努力认真、踏实求精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读书期间,除了上课、写作业,王龙每天有3个小时以上的学书时间。
工作之后,王龙来到书法氛围浓厚、名家云集的杭州。在这里,他先后得到王冬龄、骆恒光、戴家妙、周鸿图等老师的指导,硬笔书法也有范林庆、许晓俊等老师指点。同时,他还以书法教学名师的身份为各类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执教公开课和讲座。
锱铢积累,翰墨氤氲,王龙逐渐成长为书法名家,更成了书法教育名师。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余巨力评价王龙:“他与自娱自乐的书法家不同,他能经常保持‘打开’的状态,与外界的关联度较高,笔性上也能纵逸洒脱。”
一缕墨缘遍地开
王龙说,基于自身对书法的爱好,他的内心一直有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发扬做点事的冲动。如今,“上城区书法教学学科带头人”这个身份对于王龙来说,可谓得其所哉。对此,王龙自言“深感幸运”,实则是他多年耕耘教坛的成果。同时更觉得能在上城区这样既有历史文化底蕴,教育局又重视书法文化传承的环境中工作而高兴。
2003年,王龙在天长小学发起成立首个书法学生社团“墨缘书社”。2011年,王龙调入金都·天长小学,2014年又调到杭六中,墨缘书社也随着他的足迹遍地开花。“虽然只是一个学生社团,但它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非常有意义”。十几年来,墨缘书社吸引了无数学子,在王龙眼中,他们与当年的自己那么相似。他毫无保留地教学,不遗余力地编辑出版学生书法集、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三校书法联展”……
王龙目前供职的杭六中,是上城区中学艺术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实验基地,校长陈立英非常重视书法教育工作,提出六中学生“人人会书法”的目标。2016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曾携中国书协、浙江省书协主席专家等一行走进杭六中调研中学书法教学。专家们的莫大肯定与支持,对于王龙而言,最能感同身受。
与古为徒辟新境
多年的书法实践与教学,王龙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主要有三:第一,与古为徒——与古人做朋友。“取法乎上,方得其中”,取法古帖,取法古人,艺术才有传承,才能从源头寻得出处。其二,书法学习需要有“童子功”,从小训练培养学生书写、看帖的习惯,是以后的书法学习最有利的保障。第三,书法学习一定要关注书法思维的培养。“书法中的中侧锋、转与折、疏与密等关系,其实是训练学生辩证的高阶思维,可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和事物的重要方法。”在学生眼里,是这位和蔼、风趣、严格的“王老师”将他们引入了美妙的书法殿堂。上城区美术教研员王杨燕在观摩王龙的书法课后,感叹道:“王龙老师能以从容自信的教态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从示范到学生们分组讨论研究,再到创作,环环相扣,思维层层深入”。
“关于书法教学,我们能够做的还有很多。我希望能够以自己对书法这份情感,为更多的学子开启这扇传统艺术的大门”,王龙说。
人生如上山吃茶,终会喝完那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