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政协委员来助力

2018-05-30 13:50:33 杭州日报

  民革市委会专门调研后建言,良渚文化,时间悠远、意义重大、内涵深厚、出土文物众多、精美纹样丰富,这些都特别需要认真梳理讲述内容,把研究成果进行多层次普及性地转化。良渚文化的表达可以在目前规划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区域中做足文化项目文章,在以后建成开放的申遗遗产区内做足文化活动的文章,在遗址保护区内未拆迁村庄中做足环境整治和第三产业置换的文章,在遗址外围集镇上做足旅游服务和文化服务的文章。

  郭青岭委员结合良渚申遗正在开展的工作回应说,配合申遗,良渚古城遗址的基本形态现已基本呈现,下一步的工作现就是要做一些模拟性展示,比如我们将在反山遗址区块上再现墓坑出土文物的场景,还会设置一个室内展示区,利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解读遗址内涵。同时,我们将在考古确定的手工作坊区、玉器和木器作坊区还原当时良渚先民劳动场景,在上面做一些模型,呈现玉琮等历史文物的制作全流程。不破坏、少新建,是对历史的尊重,依旧会保留自然的状态,即外界常有的评价“杭州有个大草原”。条件合适时,也在讨论,考虑引入科技手段,比如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将丰富的考古成果以立体形式呈现: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宫殿遗址,戴上眼镜就是我们还原的面貌,包括一些文物陈设。

  良渚申遗是一件大事 将助推文化旅游发展和产业功能布局

  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大抵有三种路径:综合性、区域性和特色性。杭州走的就是特色性道路。当前,杭州的战略目标是要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别样精彩”就是要体现东方特色。沈金华委员对良渚文化的价值充满自信,他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内涵。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文化渊源构成了国家文明的源头,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源远流长,良渚申遗,将对杭州推进国际化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良渚申遗将对杭州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去年,杭州市旅游产业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八,旅游产值928亿,沈金华列举了几个数据:外国人在广州旅游的停留天数平均3.7天,武汉平均4.2,而杭州只有3.25天。杭州拥有许多文化旅游资源,但近几年对于文化项目的投资并不多,他相信良渚申遗将成为杭州旅游产业的一大发力点。

  杭州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模范城市,互联网、金融、文创等产业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良渚申遗后,其优质的文化生态要素将成为吸引创业人才的一大新优势。事实上,以梦栖小镇为代表的良渚生态圈对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吸引力已初现端倪,每年都会有来自全球的设计精英和大咖齐聚良渚宝地,为2025中国制造出谋献力。沈金华委员还据此倡议,借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东风”,进一步完善杭州产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离不开对于该区域历史文化的精确提炼。良渚古城遗址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为杭州布局多元多样的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卢英振认为,从区域布局来讲,良渚申遗大大丰富了杭州城北旅游生态资源。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品质生活,良渚新城将因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凸显区位优势,形成城市绿带后,将更有利于人才汇聚和高端经济业态布局。

  王宏伟委员调研后坦言,良渚申遗不但对良渚、余杭本身能带来无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对于杭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申遗也大有助力。正如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免费对外开放,对西湖这一遗产本身而言意味着知名度的提高,对于周边服务业转型发展等带来的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良渚当前的主要工作重点应围绕“研究更深、保护更严格、展示更多样、管理更完善”展开。

  郭青岭委员介绍,2018年,已经正式启动了良渚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年初良渚管委会以文创设计大赛为抓手,政府搭台,让企业唱戏,4个月下来,共收到了500多件优质作品,这些文创作品现在虽然还停留在设计阶段,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良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IP,我们大可以将良渚元素提炼出来,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创造出高端的旅游文创产品。刘建华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