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加德满都谷地的帕坦杜巴广场,经过缓慢的重建,许多倒塌神庙的原始木雕和神像逐步与游客见面。尼泊尔加德满都保护基金会主席、建筑师Rohit Ranjitkar博士,对遗产修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2015年强震后,他第一时间赶到帕坦杜巴广场,指导人们把坍塌的文物隔离保护起来。3年过去了,Rohit Ranjitkar博士坚定认为,世界遗产核心区尽量“修旧如旧”,避免失真。
尼泊尔世界遗产缺乏文字性记录
Ranjitkar博士是帕坦本地的纽瓦丽人,对帕坦杜巴广场有着很深的感情。广场上的每一座神庙、每一尊雕塑、每一段历史,他都如数家珍。
“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字性记录都非常完善。而尼泊尔早期是以口述相传的,缺乏详实的文字记录,这给后期的修复带来了困难。”Ranjitkar博士著有《发展中国家遗产保护的挑战》报告。他认为,除了参考文献的缺失,在当地还缺乏专门培养传统工艺匠人的学校。记者了解到,由于工匠种姓在传统上被视为地位低下,因此许多年青人不愿意继续从事祖辈的行当。老工匠们都来自谷地周边的村寨,每日的路途交通和众多村寨节日都会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有些老工匠不愿意把技艺传给外人。这些,成为了重建缓慢的原因。
世遗核心老城区尽量“修旧如旧”
“其实,用传统材料来加固和翻修老房的成本,只有拆倒和重建费用的一半左右。但前者所费的时间和精力更长,木材供应的减少也增加了困难,所以一些急于求成的建筑师更愿意推荐后者。”Ranjitkar博士介绍,帕坦老城区是加德满都谷地为数不多的、基本保持传统纽瓦丽砖房风貌的地区。但即使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王宫广场,也是被现代建筑环抱。
“传统工艺的长久生命力,取决于对现代审美感的适应,但又不失传统精华的本质。”他认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老城区,应当尽量保存传统的砖木风格,以避免遗产核心地的失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赖芳杰杨涛 尼泊尔加德满都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