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博物馆“触电”短视频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2018-05-18 17:25: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电 (孙翔)“在中国,连文物都玩短视频了,真的是赶上潮流啊!”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中国博物馆在文物推广领域“积极尝试新方法,让历史文物跟上时代潮流。”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在内的七家博物馆与短视频手机应用合作发布短视频,“刷屏”社交网络。

  “国宝是兼具了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物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李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动画为载体,更为轻松,能够减少文物“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李智认为,短视频体现出博物馆与普通民众“越走越近”的积极姿态。不仅限于短视频,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诸多博物馆更是推出手机应用,让人们掌握最新展览信息、随时随地看展览。

  近年来,“博物馆热”席卷纪录片、综艺节目、文创产品等领域。《我在故宫修文物》关注匠人师傅,《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国家宝藏》再现文物的前世今生。据报道,截至2017年11月,故宫博物院研发超过9000种文创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7年12月初《国家宝藏》节目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中国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

  博物馆综合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李智认为,多维度的传播手段能够提升民众观看、了解真实文物的兴趣。

  “博物馆重视馆藏,也同样重视科普。”林家豪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他介绍,目前,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通过采用3D科技,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回到历史现场合影,增加人们看展的兴趣。

  林家豪认为,中国博物馆在文物介绍方面做得很人性化,在博物馆内可以用手机扫二维码语音听讲解,亲身体验各类文化;而离开博物馆,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手机应用,继续观看文物图片、了解背后的历史。(完)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