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2018-07-03 11:26:32 北京日报

  1989年,芳华越剧团重新改编排演《玉蜻蜓》,尹桂芳找来了编剧梁中秋、导演黄祖模、作曲家连波等名家高手,为她的爱徒量身打造新的剧目。唱腔以尹派传统为主,又根据王君安的嗓音条件进行了改编。为了打造该戏,当时,尹桂芳亲自率剧组全体成员进驻福州北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闭关”排练。

  《玉蜻蜓》是一部老戏,讲述了申贵升与王志贞之子徐元宰几经周折,凭血书和玉蜻蜓终得母子相认的故事,曾被川剧、秦腔、苏州评弹等多个艺术种类演绎。王君安在剧中同时饰演申贵升、徐元宰一对父子,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物分别诠释剧中的爱情与亲情。

  重排的《玉蜻蜓》在黄祖模的指导下,在故事格调主题人物上都赋予了新的内涵。1990年《玉蜻蜓》在上海演出,又取得了轰动。

  由此,再把她的学艺和成长放回到当时的戏曲低迷的大背景中,可以看出,那时她仿佛是处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人向往的“桃花源”中。太先生尹桂芳为她倾力打造出的大环境里那个小气候,是阳光、健康、平和而纯粹的。这,使得她可以心无挂碍地学习,领悟,吸收艺术的营养。

  戏剧家翁思再曾写文章说:尹派唱腔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简炼性。然而,尹派的简炼并不等同于简单,而是“归绚烂于平淡”之意。入门虽容易,细究则很难,故而让你一眼看不到底,产生隽永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根据我的体会,在越剧已有的流派之林,达到尹派这般境界的,确实还不多。王君安就是在一些比较本质的方面,传达了尹派的精髓。

  年少成名,早早领悟到尹派的精髓,未经历任何坎坷就站在了舞台中央,“我的戏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官生穷生巾生老师都让我去尝试。我那时很乖的,很听话,听剧院的话、听老师的话,要排什么戏要做什么事,都听安排。很简单,没有想过别的,也是性格的原因,对那些(名利)没有太多的概念。”

  从12岁到26岁,她的一切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也许得到得容易,她厌倦了。

  一次,去香港演出,见到许多外媒。从小学戏,文化课的底子太薄,一句英文也听不懂的她忽然生出了强烈的要出去读书的心。叛逆大约是从那时反弹出来的,1996年,她拿了赴美留学的签证,不顾所有的反对,说走就走了。

  10年,在异国过着和越剧全无关联的生活,“我不喜欢抛头露面,喜欢安静地做事,做自己的事。读书我选了和艺术无关的金融专业。在美国,没有繁重的演出,没有应酬,很简单纯粹,就是读书工作,很轻松,我很喜欢。”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当年出国,她不后悔离开;而今回来,亦不留恋过去。

  2006年,回到芳华,她由戏迷讲的“王三出”(《红楼梦》《盘妻索妻》《玉蜻蜓》),新生出“柳三出”(《牡丹亭》中柳梦梅、《柳永》中柳永、《柳毅传书》中柳毅),变了的是她眼界的开阔、学养的丰富,不变的却是尹派的气质和味道。

  她的生活依然简单,住在剧团的宿舍里,排戏、演戏、教学生。早起早睡,饮食清淡,每日坚持锻炼,生活竟是有点严苛规律。

  3.惜缘

  温岭演出的第二天早晨,热心而具效率的君迷在剧场附近组织了一场她和戏迷的见面会。

  到场的粉丝几乎全是外地赶来,南方的多,北方的也不少,远的有来自新疆台湾美国的,还有一些是老者,甚至还有耄耋老人。

  随着人的慢慢聚集,现场的热度渐渐高起来,虽然并没有太多的喧哗鼓噪,但那种期盼见到她的热切紧张激动不知不觉就在空气中变得浓烈。

  当她微笑着走进会场,全场如一锅热油里滴进了水,噼噼啪啪地在人群里溅出了许多赞叹,连那些须发皆白老人的眼里也有了少年的光芒。

  她却不因为人群的热而化了水蒸气缥缈起来,还是清晨荷露,清澈透亮晶莹饱满。寻常的衣裳,淡淡的妆。衣是素色,人是素人。她身上的气质,一时让人忽略她的年龄,甚至于连性别也觉模糊。她只是一个存在,美好的、让人向往的存在。

  “你们当中有多少看过10场《玉蜻蜓》?”讲到《玉蜻蜓》,她问台下。

  90%的人都举了手。

  “那有没有看过30场的?”

  还是有半数人举了手。

  “怎么不问下去了,这边是看过一百场的呢。”旁边有人小声说。原来现场有几位是来自福州的戏迷,守着芳华越剧团,近水楼台先得月。1989年,《玉蜻蜓》彩排时,还是中学生的他们就常常去剧团看,几十年,随她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看了岂止百场。

  “看戏就要看好演员揉顺的戏。是那种安生又自信的演员,稳稳托着角色,接着对手和剧情,不疾不徐,不知不觉的,观众就入了蛊,待缓过神来,已经挣扎无力,不由自主地放纵了、沉溺了,然后着道了。看了百八十遍的观众坐在后排、楼上,偶尔会打个盹,也不尴尬,听动静就知道演到哪儿,看到动心处,也说醉就醉了……”这是她们眼里的《玉蜻蜓》。

  是了,那时候,她十几岁,她们也十几岁,同样的故事,舞台上演了又演,她们就看了又看。光阴伴着戏走,一眨眼,到了中年,却还常会看落了泪——因为舞台上的人有缘,故事里人有情。

  对她,又何尝不是,无非“情”和“缘”两个字。对越剧,对尹派,有缘相逢,因缘生情。会场谈到《玉蜻蜓》,很多往事,不刻意想,却从不会忘。

  黄祖模是电影导演,可是爱戏曲,懂越剧,尤其懂尹派,给她们讲人物,讲到激动处,有时也会下场示范动作,年少的她们看见他认真去演二八少年的模样,总免不了要笑。

  连波老师作曲用情极深,给她教唱“劝三母”,会唱到眼泪汪汪。

  太先生每天都坐镇排练场,指导她的动作,纠正她的唱,“老师的眼睛很漂亮,会说话的。有些表演她会示范给我,但也不会特别教我怎么用眼,她总说让我在舞台上真听真看真感受,眼神不是孤立的,人物的情感到了,眼神也就到了。”

  ……

  而今,太先生不在了,黄祖模导演去世了,连波老师老了,已不能在为她做唱腔设计,亦不能再教她唱曲,他忘记了很多事情,可说起半辈子的知己尹桂芳,眼里就会泛起光亮……

  几十年的时光漂洗了记忆,可先生们教的讲的,却早已刻入骨髓,无论想或者不想,无论唱或者不唱,它们都在那里,她骨髓里造出的血是尹派的。

  “我觉得这么多尹派的学生中,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我从小就是老先生教的,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芳华(越剧团)是太先生以个人名义创办的,芳华有什么事,我都会愿意去做。

  “我想要每年复排一出尹派的老戏,然后带学生去演,把这些传承下去;我还想选一些唐诗宋词用原汁原味的尹派唱腔演绎;我想做一部太先生尹桂芳的戏,也许是舞台也许是影视……

  “我给自己承诺了要唱尹派,就要守承诺。就要认真投入,尽我所有的力量去做。

  “我不喜欢人家来报道我。不想上新闻,想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我是努力在改变,放弃一些很自我的东西。我想流派还是要传承,那在芳华,我不站出来讲尹派、宣传尹派,那谁来呢?我还是有这个责任为太先生做些事的……要不然,太先生要慢慢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

  今年,她成为“越剧(尹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于名字里就带着“尹”字的她,传承尹派是一种责任,又更像是——一种命运。

  温岭演出最后一天,有人领了一个年纪很大的观众到后台,想和她合张影,她刚刚扮好了剧中人物申贵升,听了,含笑答应。

  一会儿,就见个体貌清癯白衣胜雪的书生,整肃衣冠,迈着方步来到老人家身边。老人的衣裳领子歪斜了,她自然然伸手替她理理平,再轻轻揽过她的肩膀,一起面向镜头。

  照过两张,似乎意识到穿着高靴的自己和老人的身高差,她一撩长袍的前襟,屈膝下蹲,与她找平。暖暖笑意,从眉梢眼角,流到酒窝处盈住,荡漾春光满室。

  君子如玉,在心安处。(周晓华

1 2 共2页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只有《红楼梦》

  • 优势栏目

    现代工笔文人关怀 318艺术研究院推出“陈湘波工笔画精品鉴赏展”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