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对电子游戏的沉迷不是个小事,尤其是网游(手机游戏)盛行的当下,连主管职能部门都予以重视起来,发布了专属的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的工作制度……
我一直以为,虽然电玩参与者众,但沉迷的人还是少数。随着手游无处不在的渗透,可能沉迷的队伍壮大了吧。没看到过研究的数据,就不去胡猜测了。不过游戏对个体时间的劫夺和大脑的入侵确实会有不少负面的影响,防范当然有必要,但就原则下的具体实践而言,是规制下的堵截为主,还是本着娱乐本身的引导优先?
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就我个人感性的认知而言,对网游(手游)的沉迷似乎不是电玩本身的问题。
客观说,游戏本身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爱因斯坦都会拉拉小提琴玩儿,一干草根凡人娱乐一下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游戏(网游)内容的健康是必须有的,合规的梳理和管制自不必说。只是说到电子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大行其道,以至于部分人难以自控地沉迷其中,背后的原因人们真的仔细琢磨过吗?
看看那些沉迷学童焦虑的家长们,他们的通常所为,无不是寻访戒禁“网瘾”的良方,罕有回溯网瘾养成的背后原因,结果当然是头痛医头,效果微弱得让他们过度伤心时有耳闻。
这不奇怪,电玩游戏本身在达成某种虚幻理想之外,还会让玩家习成心理习惯,一旦深陷其中,很难逆转,再加上大脑本是外界很难管控的,如有抵触心理和情绪,更难以回归常态。
尽管如此,但并不是没有良方:改变需回到源头,疏导必定优于禁堵。我们不妨做一个理论推测。无论是网瘾少年的家长,还是隔壁的王大爷,那些您所见证的,被网游俘虏的孩子是不是兴趣爱好都很狭窄呢?我以为是,几乎每个沉迷者都缺乏,或者说放弃了诸如音乐、体育之类的其他娱乐活动,可以说,都缺少家长、同伴参与的其他娱乐(游戏)生活,也就是说,沉迷的孩子其家长必定极少(或者就没有)相伴孩子娱乐,像一起郊游、玩球什么的。
娱乐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沉迷于某个充满幻想的网游显然就很可能成为现实。
反过来看,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实例: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家伙,比如踢足球、打篮球不说,还想着找个伙伴到地下通道抱着吉他唱歌的“不良少年”会被电玩游戏把心神掳走——即便这种家伙也是酷爱电玩游戏队伍中的一员。
道理其实很简单,多种多样的兴趣培养才是根本杜绝沉迷一端的良方。
由此,作为家长显然就需要在最初的岁月里有所准备,对您,对孩子都是如此,这当然不是那种考级升学为目的的强制驯化——这种手段因为不是孩子的自主爱好反而会成为沉迷的帮凶。
回到学校的范畴,既然是说预防和引导,应该就是多向发力。事实上,娱乐的禁止几乎不可能奏效,故而与其在本本上斟酌或许有效的措施,不如在现实中完善、丰富游戏娱乐的场所和现实环境。
说起来有点遗憾,人们似乎不愿意支持孩童们多样兴趣爱好的满足。遥远的边陲市镇就不提了,就拿条件首屈一指的北京来说吧。在休息日,甚至放学后的课余时段,中小学的场馆就罕有对本校学生开放的好事,“外人”更是不必说了,甚或一些按规定场馆应该开放的大学,居然也拒绝“校外人员”进入。
事实上,最主要的问题是,孩子们缺少公共的娱乐、活动场所。一般而言,各类中小学校除了半专业的团队外——如果有的话,比如足球俱乐部和各种乐队等,非专业之外的绝大部分同学基本就没有玩乐的条件和机会,哪怕只是弹弹琴、踢场“野比赛”什么的。而在校外,即使是收费的场所也很稀疏,更遑论免费的公共场地了。
倒是网吧容易进,而今手机随身,想暂时放松一下,或者短暂忘记没完没了的作业,“网游”一游近乎没有选择的选择,意志薄弱的人一不小心,很可能就会掉进沉迷的坑里。问题是,什么样的小家伙才真具有意志坚强的品质呢?
欧阳
多种多样的兴趣培养才是根本杜绝沉迷一端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