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凤在公司和员工一起讨论设计方案(2018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社郑州1月10日电(记者桂娟、李文哲)远看是欧洲宫廷油画,走近才发现竟是用细如发丝的绣线绣出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正在不断“跨界”,带给世人更多美的享受。
“汴绣源于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40岁的爱绣之人张留凤介绍,史书记载,当时皇宫设有文绣院,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
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汴绣传承面临困境。“机绣难以完成线色复杂的图案,更没有手工汴绣针法细腻。我是开封人,姥姥和母亲都是绣娘,我想把这门手艺继续做下去。”张留凤说。
然而,传统绣品与现代生活不接轨,怎样发展?张留凤认为,应该让非遗“跨界”,融入现代生活。2011年以来,张留凤为了传承汴绣技艺,做足了功课:走访汴绣非遗传承人,整理传统针法;刻画动漫人物“绣儿”,用新方式讲历史;搜集老绣片,重绣中国古代名画……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十指春风下,传统汴绣在羊绒围巾、手拿包乃至小音响等现代生活用品上,流淌出千年汴京的柳暗花明。张留凤还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打开市场。
2018年,张留凤创建的一涵汴绣入选第七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批入选的还有致力于钧瓷等非遗传承的文化企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精彩的内容,永远都存续在广阔的城乡,活跃在生产生活中。
为此,张留凤一边培养绣娘,一边细分市场。“把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中的传统色彩和图案提炼处理,绣在室内挂画、沙发背景墙等现代家装上,装饰风格别具匠心。”张留凤说,“下一步着力做汴绣家装,让汴绣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