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新华社发
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23日正式开通,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一组数字带你更好地了解这座“超级大桥”。
55公里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通车后,旅客从香港大屿山口岸人工岛出发,沿海岸一路前行12公里,就会抵达大桥东人工岛,再穿越6.7公里海底隧道,即可上升到距离海面达50米、有着“中国结”美誉的青州桥上。之后,在海面上御风而行22公里,经过美丽的“海豚塔”江海桥和“风帆塔”九洲桥,抵达珠澳海滨。全桥跨海段总长42公里。
500人
2010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组成了超过500人的科研队伍,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120年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标准。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提出了“港珠澳耐久性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防腐技术措施。在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0公里和80公里
通车后的港珠澳大桥,桥面限速100公里/小时,隧道限速80公里/小时,实行货车与小客车分道行驶。
42万吨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零伤亡”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者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都在生态管控与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
可抗8级地震和30万吨巨轮撞击
大桥采用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支座承载力约3000吨,能抵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及30万吨巨轮撞击。
“五类车”可上桥
●跨境巴士
●穿梭巴士
●跨境出租车
●货运车辆
●跨境私家车
其中,口岸穿梭巴士为大桥粤港及港澳口岸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频密接驳服务。繁忙时间为每5分钟一班,非繁忙时间为每10分钟~15分钟一班,深夜时段为每15分钟~30分钟一班。口岸穿梭巴士不受配额限制。
三地口岸24小时通关
三地口岸均实行24小时通关。通关方式包括:合作自助通道——三道闸门、界线分明的新式自助过关通道;合作人工通道——出境电子管控、入境人工查验的半自助过关通道;传统人工通道——台并台、肩并肩无缝连接的人工通道。
右侧通行离境转左7座以下私家车收费150元
大桥主体工程采用内地右侧通行规则,司机抵达或离开香港或澳门口岸后,可按行驶标志完成左右侧交通转换。
大桥全线设置1处主线收费站,双向共有20条收费车道。
7座以下私家车、出租车收费标准150元每车次,过境巴士200元每车次,穿梭巴士300元每车次,普通货车60元每车次,货柜车115元每车次。
收费方式采用国标ETC和香港快易通等电子不停车收费及人工收费两种方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