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海南岛四面环海,自古沿海先民就以捕鱼为生。在包括中心渔港6座,一级渔港6座,二级渔港13座,三级渔港17座。如果从地理方位和捕鱼作业海域来分,可以将这些渔港分为琼北、琼南、琼东、琼西渔港。琼北渔港中海口、文昌、澄迈三地的渔港,无论地理方位、渔船型号、作业海域,还是捕捞方式,都有着相似之处。
在琼北的渔港之中,东寨港、铺前港、清澜港、东水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位于天然形成的内海海湾之中。由于琼北大地震而形成的东寨港,形成一个天然内海,东寨港渔民也在内海之中耕作。铺前港位于铺前内海之中,清澜港位于八门湾内海之中,而东水港则位于盈滨半岛的内海之中,内海风浪较小,为渔船避风避浪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除了渔港之外,琼北多数港口又担任着商贸交通运输的职能,如东水港自古以来就是登陆海南岛的首选之港,当年许多海南先民,都是从东水港登陆上岸。
铺前港,位于文昌市最北部的铺前镇,是海南岛历史悠久的港口之一,从明代开始这里就已经舟楫繁忙。为了防卫海疆,明政府曾在此港设立水军重寨,负责防御海盗、倭寇。当年那些来往于南洋、香港、广东、福建、上海等地的货物聚集铺前港,经过在这里转运才能到达海口和其他地方,对这种繁荣景象,早有俗话说“东走西走,离不开铺前与海口。”铺前的商业地位由此可见。至民国时期,这也是海南华侨出洋的主要港口。
明代曾设清蓝守御所,后改写成“清澜”,海湾因此得名。清澜港自诞生之来,不仅仅是渔港,还舟楫如林,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云集于此做生意,使得清澜港成为货物集散地。从海口和内地运来的有布匹、洋纱、盐、鱼、煤油、陶瓷等,从山里运出的货物有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蜜糖及山货等。清澜港不但水上货运发达,更是文昌人下南洋最主要的港口。
琼北渔港的渔民作业海域主要集中在琼州海峡附近,快速的水流使得琼州海峡成为一个天然渔场,海口海甸岛、新埠岛、长流镇一带的渔民,澄迈东水港、玉包港,文昌铺前港的渔民,几乎都耕作在这个海域,从事近岸捕捞。
由于多数是近岸捕捞,琼北各个港口渔民作业的船只相对较小,多以小型木船为主,吨位较大的也不过十几吨。东寨港一带的渔民主要在东寨港港区内红树林海域捕捞,其他的渔船都在琼州海峡附近作业,捕捞的时间一般都是早出晚归,当天去当天回。
相对于万宁、陵水渔民的灯光围捕,临高新盈港、调楼港渔民的远洋捕捞,琼海潭门港渔民的潜水捕捞,琼北港口的渔民捕鱼作业方式相对简单,近海网捕是他们的生存技法,由于作业海域大致相同,作业方法也十分相似,使得琼北地区的海鲜品种十分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