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下千年的风霜和故事
这些不被熟知的古迹等你探寻
灵武窑址。
昊王渠遗址。
民国宁夏政府旧址。
银川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其辖内有不少历史遗址,除了大家熟知的水洞沟遗址、滚钟口遗址等,还有不少地方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这次我们走进部分历史遗址,听听遗址上又有哪些故事。
1、灵武窑址
让人重新认识西夏瓷
灵武窑址位于灵武市区东35公里,南距磁窑堡镇4公里,在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00米的地表上,散布有大量瓷器残片及窑具,在山水沟西岸的断崖处暴露有多处窑炉残迹。在灵武窑被发掘之前,人们只是通过零星的发现了解到西夏瓷的存在。
灵武窑址在1984年到1986年间经过了3个季度的挖掘,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挖掘面积约700平方米,先后发掘出多处窑炉和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窑具等,并证实该窑址始烧于西夏。2006年,灵武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灵武窑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保护工作还是相当困难。据灵武市文物管理所了解,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煤厂占据了部分遗址区域,开采的煤矿覆盖在瓷器残片上,此外还有人盗挖。对此文物管理部门雇当地人看管、设置警示标语及围栏,但也不能完全杜绝。
2、昊王渠遗址
遗迹尚存的古渠
2017年10月,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执行理事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中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有着经久不衰的历史,秦朝有蒙恬开疆,汉朝有秦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南北朝有艾山渠……这次要说的是昊王渠。
昊王渠遗址在银川西夏区平吉堡镇和贺兰县金山乡,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李元昊在位时修建的一条长达150公里的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开国皇帝名称命名的古渠,又名“李王渠”。到了明代,人们重修昊王渠,并将其更名为“靖虏渠”。但后来因黄河河床下切,无法解决引水问题而失败,而且渠身多段也相继毁于山洪。
昊王渠大致呈南北走向,起自青铜峡市,经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至平罗县止,长约300余里。据了解,大部分渠道因村民开荒损毁消失,目前在西夏区平吉堡三队东侧约150米处,留存一段约300米长的遗址,在一队东侧约100米处,留存一段约50米长的遗址。在贺兰县金山乡境内有约2公里的渠道遗址,现渠岸残高2米到4米,基宽约20多米,顶宽10米到13米。由沙砾土堆筑起,顶部还可见一层砾石,顶部及两侧斜坡生长有杂草,沟渠已经看不到了。
将昊王渠取而代之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修建的西干渠,其渠道线路与昊王渠大致相当,沿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边缘北行,横贯青铜峡、银川等地,止于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新修后也开始稳定地发挥作用。
3、青羊沟遗址
历经两个朝代
青羊沟遗址位于贺兰山青羊沟外东南侧台地上,总面积3万平方米,遗址坐西向东,呈院落状布局,从建筑布局及材质分析应为寺院庙宇遗迹,2010年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羊沟遗址附近居民都把这里称为“皇城台子”或者“殿台子”,从该遗址可以找到石砌台阶、便道、石墙、建筑高台、石料加工区、烽火台建筑及石圈遗址等。此外,其中距沟口400米的东南侧台地及距沟口150米的东侧台地上分别有两处面积较大的院落基址,基址上石砌墙基、门道、护坡、漫道等遗迹仍然清晰可见,在地表面还能找到砖、简瓦、板瓦及琉璃残片。
记者从银川市文物管理处了解到,从该处建筑遗址可以推测,青羊沟遗址经历了西夏和明代两段历史。在贺兰山冲击带上,青羊沟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西夏遗址,但依旧面临着威胁。“青羊沟遗址在贺兰山洪积扇,也就是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扇形的区域,最怕的就是山洪等自然灾害。”银川市文物管理处主任李国庆说到。
4、民国宁夏政府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
生活在银川的老辈人可能还记得坐落在兴庆区进宁北街沙湖宾馆西南侧的一栋老楼,那是民国宁夏政府旧址,也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1934年进行过扩建。1929年宁夏省正式成立,该建筑即为当时省政府主要官员的办公场所。民国宁夏政府旧址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工”字形,砖木结构,屋顶四面砌筑青砖女儿墙,现在依旧保存完好,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银川市文物管理处了解,这处建筑保护管理机构属于一家银行。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该银行买下这块地,打算拆掉旧址新建大楼,所幸被规划部门及文物部门拦下才得以保留。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