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茶点店面门口。▲店内售卖茶点仍用老式秤。
卖的不是老北京点心匣子,也从未拥有品牌标志,但临近双节,中关村北一街的一家茶点铺又悄悄火了起来,老顾客频频光顾,购买茶点用来招待客人、寄送亲友,他们说茶点味道几十年未变。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自去年重新开张后,媒体的关注让中关村茶点一度成为“网红店”,但门店工作人员坦言,从未希冀门前熙来攘往,只愿能为附近居民平凡服务,继续传承这延续半个多世纪的老味道。
口味如一 几十年未变
这家茶点铺就开在北四环西路辅路,按着中关村北一街向北走约百米,便能瞥见“中关村茶点”不加任何修饰的五个大字,并不显眼。店铺一旁的橱窗内摆放的不是宣传资料,而是写有国庆七天暂停营业的通知。
一走进店内,你就会发现,其实店外简单的招牌并非刻意低调,而是它内外一致的朴素。除了新刷的粉色墙裙,玻璃柜台、稍显空旷的货架,还有那老式的秤砣似乎都把人拉回了上个世纪。“麻烦您帮我拿四袋蝴蝶酥,两袋咸酥条。”冯女士是茶点店的老顾客,还没等店员把东西拿齐,她就已经准备好了相应钱款,不需找零。她告诉记者,此番之所以买这么多糕点,是因为两节临近,要给也好这口儿的朋友捎带一份。
苹果派60元一个,蝴蝶酥50元一袋,看似价格不菲,馋嘴的食客动辄就要花费百余元。但冯女士称,这味道吃了三四十年,都是真材实料,货真价实。“据说这个茶点铺还是郭沫若先生当年请示建设的,最初用的黄油都需要特批,如今几十年过去,味道从没变过。”冯女士的先生曾经是中科院职工,至今仍住在附近的中科院家属楼中,几十年来这茶点也成了一家人离不开的零嘴儿。
开店特批 科学家最爱
正如冯女士所言,中关村茶点曾是许多中科院科学家的“心头好”。店内的售货员老刘年近六旬,与目前还在店内工作的几个“老伙计”经历相仿,自20多岁起到店工作至今,近40年的时间里除了与各类茶点打交道,接触最多的便是中科院的工作者,其中不乏知名科学家。坊间传闻钱三强先生喜欢这里的苹果派,老刘回忆,多年前钱先生的遗孀何泽慧夫人还在世时,曾多次光顾茶点店。
“当年,是考虑到中科院内外国专家和留学归来的科学家们的饮食习惯,郭沫若先生便向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申请建设了这个茶点铺,1957年开张,据说最初并不对外营业”。而60年来的变迁中,这些茶点从最初的“科学家特供”逐渐服务于附近居民,成了中关村一代人的回忆。
甘愿平凡 拒绝当网红
上午11点刚过,陈先生和妻子一同来店内购买蝴蝶酥,却扑了个空。“下一拨蝴蝶酥出炉,您得等到下午3点半。”老旧的茶点铺的装潢和服务或许不够时髦,但复古、怀旧所带来的“回忆杀”使它具有了“网红体质”。
老刘告诉记者,自从去年茶点铺开店60周年时修整后重新开张,通过媒体关注,茶点铺迎来许多年轻顾客,前来“打卡、签到”的网友络绎不绝,还有好些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但老刘称,门庭若市并非是门店的诉求。“我们可不想当‘网红’,现在在做的茶点种类有限,数量有限,看到有些年轻人远道而来却扑了空,或是多年的老顾客无功而返,那情景都让我们觉得挺抱歉、不甘心,还要探身瞅瞅柜台内是不是真没货了”。眼瞅着一起工作快半个世纪的同事都近花甲,老刘说,未来很难判断,只希望能为继续平凡地服务,将这份回忆中的味道延续下去。
(北京晨报现场新闻 记者 田杰雄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