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当先行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一起成为生态红线内的项目之一。
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否有冲突呢?张建平解释道,我国地质公园有两大体系,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二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世界地质公园整体上仍是一个发展的区域,只有其中属于国家地质公园范围、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地等在内的部分区域需严格保护,其他区域仍可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开展符合法律规定的经济活动,为当地发展谋福利。
事实上,在中国,不管是世界地质公园还是国家地质公园,都十分注意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建设。
安徽的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以花岗岩峰林地貌为主要特征,包含穹状峰、塔状峰、箱状峰、柱状峰、锥状峰、岭脊、峡谷、石墙等几乎所有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态,完整地记录了花岗岩地貌的不同特征。
为了保护地质公园内的生态环境,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从1987年开始实施重要景点“轮休”制度,每个轮休期为3至5年。天都峰、莲花峰相互“轮休”,轮休周期为5年,狮子峰、西海大峡谷等有计划“轮休”。在“轮休”期满时,还要邀请专家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评估,待植物恢复健康,水土流失得到综合治理,野生动物恢复到一定水平,旅游设施没有安全隐患等几项标准齐备后才能重新开放。目前,黄山天都峰开放,莲花峰处于轮休状态;从2019年开始,天都峰将开始轮休,莲花峰将对广大游客开放。
重要景点实行“轮休”制度非但不会亏本,反而能得到长期的生态效益,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地保护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张建平表示,“即便是讲究发展性的世界地质公园,采用的也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会人为地对自然和环境造成破坏。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国家生态建设的目标完全一致,与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相吻合,是非常好的发展思路。” 。(范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