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医教协同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新体制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签约仪式今天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
爱钻研的“技术控”
前不久,一场“中国梦·劳动美”全国商业劳模服务品牌活动在山东德百集团隆重举行。“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沙亚欣电器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技术员刘焕林作为全国清洁行业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活动。
深化医教协同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新体制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本报北京12月21日讯(记者 余闯 焦以璇)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签约仪式今天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陈宝生指出,三方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6家附属医院,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三方合力推动教育事业尤其是医学教育事业的真情厚意、真金白银、真枪实弹、真抓实干。他对学校未来办学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加强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二是立德树人,全面落实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德学兼修、能力过硬的卓越拔尖人才。三是立足上海,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四是引领示范,创新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要充分利用共建托管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一流医学院、打造一流医学学科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示范带动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应勇指出,近年来,上海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深化综合医改试点、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有利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三方深化共建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复旦大学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上海市将认真落实共建托管协议,积极支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改革发展。希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加强医教协同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健康上海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曾益新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以共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继续大力支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有关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推动上海市医学人才培养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希望尊重医学教育规律,建立大医学管理框架,贯彻“大医学”理念;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把医科和工科、理科、文科相融合,办出医学学科特色;关注全科医学,加大基层医院优质师资培养力度,把基层医疗机构建好,为百姓提供良好医疗服务。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主持会议。林蕙青、曾益新、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代表三方签署共建协议。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经反复协商,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上海市同意将复旦大学率先纳入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率先纳入部委市共建一批医学院校序列。学校将在部委市三方支持下,在保持体制不变的原则下,积极探索创新共建托管的新模式、新机制。
根据共建协议,教育部在保持原有支持不变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指导支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加快建设一流医学院,加快培育一流医学人才,加快建设一流医学学科,加快提升医学创新与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加强医教协同管理。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强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的领导和支持,为共建托管创造良好条件。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签约仪式今天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前不久,一场“中国梦·劳动美”全国商业劳模服务品牌活动在山东德百集团隆重举行。“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沙亚欣电器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技术员刘焕林作为全国清洁行业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活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写好高教奋进之笔的根本标准。
今天,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聚焦“新时代 新文科 新经管”,对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拔尖经管人才培养进行了部署。
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他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他帮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
12月18日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党和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十分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