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职教天地

下好职教大棋,看各地如何出招

2019-06-11 13:27:30

  化解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长期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20条’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跨界与融合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刘克勇认为,职业院校必须冲出围墙办学,在与企业双主体育人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多个省份均明确提出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江西出台的《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明确产教融合要建立按需培养导向,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结构的有效调节,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引导学校对设置雷同、就业连续不达标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止招生。湖南省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行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响应机制,加强专业布局现状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健全学校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制度与流程,制定专业设置基本条件标准,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不但难以获得企业支持,而且还会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只有产教融合的专业,才可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校企合作才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就业合作上,才能进入到育人全过程的深度合作中。”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黄彬表示。

  如何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引企入教”成为多地新政的关键词。山东提出深入推进“引企入教”改革。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学校聘任的产业教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名师带高徒,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福建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提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支持校企共建兼具教学、生产和研发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受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等因素制约,职业院校如何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专业领军人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培育、吸引、留住、用好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河北启动实施“燕赵大师、燕赵名匠”建设计划,遴选认定一批“燕赵大师、燕赵名匠”,按规定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所需资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广东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内容包括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推广以周转编制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鼓励职业院校设立产业教师(导师)等流动岗位,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江西则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机制,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的净收入、股份或出资比例可提取60%至95%奖励给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团队,其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净收入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看来,各省份因地制宜,对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做了精心规划。传统专业人才供给过剩,新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最终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带来毕业即失业的结局。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人才结构升级。走产教融合育人道路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破解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现象

  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心病”。从实践来看,政府、学校和企业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部分企业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不够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如何破解?在制度设计上,各省份进一步强化企业重要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企业积极性。

  今年3月,江苏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条例以平等保护校企合作中各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为主线,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法律保障。

  《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提出,企业、行业组织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创办学校。对企业创办的学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依法创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二级学院(系部),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和人才,实行相对独立的人员聘任与经费核算。

  河北正在探索一条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可复制、能推广的办学体制改革路子。作为《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子方案,《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方案》提出要按照试点先行、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在全省遴选一批有改革意愿、具备条件的公办职业院校,与社会力量共同以资金、土地、设施、装备、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办学投资要素,构建和形成产权清晰的运营管理体制,合作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试点。《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方案》特别围绕办学权益、清产核资、治理模式、收益分配和人事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五项工作要求。

  在政策支持上,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各省份均给予了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福建省明确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性教育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广东对开展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可按规定给予每生每年4000—6000元的培训补贴。逐步建立学生实习补助制度,各地可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认定符合实习规范要求的企业,按照实习学生每人每月200—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不断完善财税激励机制,梳理明确校企合作9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将高校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由不超过20%提高到30%;推动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将规模以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真正的校企合作一定基于共赢,能否帮助企业发展和为企业带来价值,是职业院校进行校企融合的关键所在。解决‘校热企冷’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努力。”孙诚认为,各省份出台的优惠政策能极大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随着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政策的出台或落实,必将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人才供需双方相互脱节状况得到缓解。

  打造畅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都面临着招生难的尴尬。

  “要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局面,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看到希望,必须发挥‘高考指挥棒’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奔头’,才能吸纳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说。

  “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梳理各地新政可以发现,多地结合地方实际对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细化。

  在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制度的同时,广东省改革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方式,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省级以上示范性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经学校择优推荐、高职院校考核,可实施注册入学。完善初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贯通(含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方式,探索高职(专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招生培养模式改革。此外,广东提出明确目标,到2021年,本科高校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比2018年翻一番,中职学校毕业生升读高职院校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今年3月,修订后正式施行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则为各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和贯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修订后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明确要求:上海职业教育体系在层次上要包括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且要形成贯通培养制度。修订后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要求逐步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

  “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不应是简单地为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打破学历天花板,更重要的是增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应该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化、一体化设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需要配置要素和资源,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高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说。

  据了解,江苏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中高职衔接“3+3”和中职本科衔接“3+4”为主体的现代职教体系架构。目前,江苏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的比例达到40%左右,成为该省高等教育普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拓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渠道方面,修订后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可以实行学习成果互认和课程融通。河北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福建省明确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高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

  “近年来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各省份不断加大中职升入高职、高职升入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比例,同时有的省份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的衔接,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广东、上海、江苏三省份从招生考试方式及比例上改革力度都很强劲,将对扭转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局面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推动职业院校加快内涵建设的改革步伐。”孙诚说。(本报记者 焦以璇 高靓)

  链接

  各地2018年以来 出台的职教相关文件

   2019年5月,《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2019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试点方案》

  2019年3月,新修订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正式施行

  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

  201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

  2019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2019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

  2018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2018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印发

  2018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

  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印发

  2018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2018年1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印发

  2018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2018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2018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

  2018年7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2018年7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2018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促进产教融合实施方案》

  2018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印发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本报记者焦以璇整理)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郭丽娟

图说教育

  • 大手牵小手

  • 课堂搬进科技园

  • 挽起裤脚学插秧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下好职教大棋,看各地如何出招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问世,到近期一系列配套方案出台,职业教育这盘大棋的落子之道日渐清晰。然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地方,真正能使职教这盘大棋每一步落实的是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

  • 陕西工院与79家企业共谋协同育人

    近日,中国智能铸造产业联盟等79家联盟成员单位齐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该院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2019年大会,共同谋划校企协同育人大计。

教育论坛

  • 考点外跪谢母亲彰显感恩的心

    一次跪谢,让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找到了情感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新风貌。母亲抱孩子痛哭的一幕,激发着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呼应,让人感到无比欣慰。

  • 中小学教材要与商业行为划清界限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2019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名人坊

  • “80后”老师乐守教学点

    今年30岁的卢秀芬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更范教学点唯一的老师。除了放小长假,她都住在学校。

  • 张海霞:希望更多人能勇敢一些

    张海霞,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研发工作,先后参与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