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全国、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五个思政”建设,聚力体制创新,聚焦班级管理,聚神联动协同,聚责立德树人,助力“三全育人”落地生根,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支撑。
聚力体制创新,营造育人新氛围
创新管理体制。以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将教研室改设为专业研究室,辅导员编入专业研究室,推行“两个双重管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二级学院党总支共同管理,辅导员由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研究室共同管理。在推进专业建设实体化的同时,推动育人工作重心下移,专业研究室不仅履行教学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同时对本专业学生思政工作负责,保证学生思政工作与专业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将思政工作融入专业教学,纳入专任教师日常工作内容。
改革分配制度。突出强调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同步推进绩效分配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育人职责,教师绩效分配增加“育人”部分,由原来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部分变为四个部分,“育人”部分总体占到了20%的比例。在育人工作经费保障方面,实行保障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模式,在保证二级学院日常思政工作经费的同时,对特色化、创新性育人工作和项目,建立经费投入竞争机制,引导二级学院能动创新作为。
优化考核评价。出台了《教师育人工作认定与管理办法》,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清单、阳光导师职责清单、职业导师职责清单,对班主任、阳光导师、职业导师的工作进行定量设定、量化考核、对标评价,制定了“育人菜单”,没有担任班主任、阳光导师、职业导师的教职工可结合自身专长到“育人菜单”“点菜”,完成“育人”工作量。建立了领导点评、同行互评、个人自评、学生匿评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专业研究室主任对班级育人团队具有考核主导权,班主任对阳光导师、职业导师及其他教师育人具有考核主导权,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聚焦班级管理,建立育人新模式
实施“班级责任制”。班级是学校很重要的“细胞”,也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将班级管理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班级责任制实施意见》,形成辅导员组织指导,班主任主导实施,职业导师、阳光导师等深度参与,教师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新模式,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学院特点和专业个性的育人体系。
推行“班团一体化”建设。在全校班级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制度,解决了团支部功能虚化弱化问题,着力加强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突出强化团支部的政治保证作用、思想引领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团支部、班委会双方联动、有效沟通、工作交融、共同进步。
强化班级意识培养。在议事决策、工作组织、活动开展、评优评先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特别是在班规班约制定、学生干部推选、奖助学金评审、重大活动开展、推优入团入党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自管自治”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提高学生对班级建设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强化了班级的凝聚力建设。
聚神联动协同,形成育人新合力
强化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力量整合。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研究室三级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策划组织作用,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开展育人工作,强化班主任主体主导作用,结合班级实际抓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发挥阳光导师作用“点亮”学生心灵,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做好个性化帮扶疏导,重视职业导师就业创业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就精彩人生,使育人新合力得到了全面释放。
重视思政课教师育人潜力发挥。通过专题式、探究式教学,打造思政课精品课堂,与中山舰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活”更“实”。
注重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育人要求项目化,通过专业标准将育人过程体系化,通过课程标准将育人内容具体化,挖掘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各门课程飘出“思政味”。进一步明确教师是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教书、也育人,全校专任教师直接参与育人实现了全覆盖。
聚责立德树人,彰显育人新成效
不断深化实践育人。以志愿精神为引领,组建了10余个特色志愿服务组织,获评武汉市汤逊湖“民间湖长”,构建了“政·行·校·社”协同联动的湖泊公益保护新模式,打造了湖泊保护、春运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活动品牌,获评湖北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魏文通同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挂牌建设了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了“基地+项目+团队”实践育人模式,受到了媒体关注,获评团组织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大力培育工作品牌。持续规范化、高质量开展“青马工程”培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刘培,党的十九大代表杨小玲走进了学校“青马工程”培训课堂,培养了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持续举办“长江工院”道德大讲堂,校园吹起了文明新风。持续开展“共建美丽校园、共享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学生公寓内没有垃圾桶,学生自带垃圾下楼形成了行动自觉,设立校园环境日,对校园全域实行划片包干,全校师生齐清扫、共劳动。
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培育了一批师生典型,发挥了正面导向和正向激励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伍艳丽获评2018年湖北省“荆楚好老师”,是湖北省荣获此荣誉的两名高职院校教师之一。阮一明同学获评2018年湖北省“孝德青年”,是全省高职院校仅有的一人。湖北省级媒体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