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公众希望“蜗牛奖”全国推广的深意
人们期待“蜗牛奖”的推广,更盼望这个奖项早日颁不出去——那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治理效能迈上了更高的、令公众满意的层级。
-
【问题探讨】探索联合办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开发效能
技能人才是人才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有必要探索符合现代企业人才选用需求和资源要素配置规律的技工教育联合办学模式,调动全主体要素,建立“现代技能人才开发联合体”,推动实现技工教育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增强技能人才开发效能。
【社评】读懂公众希望“蜗牛奖”全国推广的深意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蜗牛奖”的含金量还可以更高一些,比如,配套后续的惩处办法,将“获奖者”与其今后的考核评优等挂钩;进一步畅通公众的举报、投诉渠道;惩罚“蜗牛”的同时鼓励“奔跑者”“有为者”,等等。
近日,浙江缙云县召开了一场没有掌声的颁奖礼,县水利局水政科与舒宁医院迁建项目专人专班攻坚组被颁发作风建设“蜗牛奖”,获奖原因一言以蔽之,相关工作进度缓慢,效率太低。对此,人们纷纷拍手叫好,表示“应该全国推广”。
“蜗牛奖”不是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缙云县的蜗牛奖是2018年设立的,在此之前,2016年1月,江苏泰州便设立了“蜗牛奖”。2019年,浙江省嵊州市、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也加入了评定“蜗牛奖”的行列。
此番“颁奖”获得一致赞同,人们期待着全国其他地方也能“照方抓药”,这背后有何深意?
首先,这是对地方政府颁发“蜗牛奖”的肯定。通常而言,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上级对下级有领导、指导、监督等职责和权限,这些职责多数时候能够得到较好地履行,但有些时候也会出现上下级之间“穿一条裤子”,上级包庇、纵容下级的情况。所以,此番给下级机关和单位颁发“蜗牛奖”,让公众看到了,地方政府能够正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状态和效率,对落后者、效率低下者,不客气、不袒护,该罚就罚,并且要以一种公之于众、广而告之的方式“高调”处理,让相关部门和人员红红脸、出出汗,尝到一种如芒在背、颜面扫地的滋味。并且这种手段和方式是常态化的,不是心血来潮、偶尔为之。如此“高光”时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压力和耻辱,无论如何,谁都不会想要下一次。如此动真格地向懒政和不作为“开刀”,表明立场,敦促整改,正是公众期待看到的。
其次,这是对一些职能部门“蜗牛”行为的不满。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与公众生活、权益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其工作效率、状态饱受诟病——报销医药费,从申请到钱入账可能需要几个月;路灯坏了、网络断了、井盖没了,维修、更换遥遥无期;违章建筑久拖不拆,后续迁建工程无法推进;职能部门门户网站长期不更新,不是“维护中”就是“建设中”……对类似情况,百姓除了生气、堵心之外,并无太多办法。当看到有职能部门和单位因为“蜗牛”行为而“获奖”,整改到位才能“摘帽”时,公众心中的不满和抱怨得到了一些纾解。
更重要的是,这表达了公众对相关地方和部门转变职能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的迫切期待。无论是“放管服”改革,还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都对职能部门、基层公职人员的工作态度、作风、能力、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一些部门和人员曾经的“舒适区”或许正是公众的“不适区”“吐槽区”。如今,尽管诸多地方都在为“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工作而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诸如刁难群众、办事拖沓等情况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所以公众期待,“蜗牛奖”能够在全国推广,把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纳入其中,形成更有力的震慑、敦促和倒逼,让懒政怠政者无所遁形,让相关“获奖者”知耻而后勇。
一些网友的评论颇为犀利——“建议增加‘凶巴巴恶龙奖’‘不耐烦暴躁鸡奖’‘来回踢皮球海豚奖’”,某种角度上说,每个职能部门都该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患有令公众厌烦的“机关病”“作风病”。
进而言之,“蜗牛奖”的含金量还可以更高一些,比如,配套后续的惩处办法,将“获奖者”与其今后的考核评优等挂钩;进一步畅通公众的举报、投诉渠道;惩罚“蜗牛”的同时鼓励“奔跑者”“有为者”,等等。
人们期待“蜗牛奖”的推广,更盼望这个奖项早日颁不出去——那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治理效能迈上了更高的、令公众满意的层级。
人们期待“蜗牛奖”的推广,更盼望这个奖项早日颁不出去——那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治理效能迈上了更高的、令公众满意的层级。
技能人才是人才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有必要探索符合现代企业人才选用需求和资源要素配置规律的技工教育联合办学模式,调动全主体要素,建立“现代技能人才开发联合体”,推动实现技工教育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增强技能人才开发效能。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点亮的意义既在于打开封闭的视野,看到更远处的世界,也在于触动内心的潜能,释放出自我无穷的力量,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最近几天,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不少网友质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街道工作,会不会大材小用了?
做好校园疫情防控最重科学精准,防控措施不要过度加码,以免削弱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意义。对此,可能需要高校积极回应师生的疑问,及时完善管理办法,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灵活施策。
新高考形势下,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科学填报志愿?高考有哪些升学通道,如何实现低分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