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企业文明

安徽农大 用智慧之水沏出香飘世界的好茶

本报记者 吴长锋
2019-08-01 09:31:28

 

  盛夏的皖南,山雨空蒙。谢裕大茶业公司董事长谢一平在公司大门口等候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徽农大)专家已经多时。当他握住安徽农大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的手时,开口第一句话就报喜:“今年生产1800吨茶叶,这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

  谢一平说:“现在我不仅想把茶叶做大,还想让中国的好茶走向世界。”而让中国好茶走向世界,也正是安徽农大几代茶学科研工作者的夙愿。

  逐步揭开东方神奇树叶的秘密

  2018年4月,安徽农大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

  “茶树基因组的破译将推动茶组植物基因组进化、茶树起源和遗传多样性、茶叶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形成机理等重大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研究。”宛晓春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以茶树基因组图谱为框架,安徽农大研究团队系统构建了全面的茶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平台。“这个平台实现了茶树组学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张正竹告诉记者,平台集成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能让从事茶科研的研究者快速检索、深度挖掘数据库中丰富的组学数据并实现可视化。

  隐含在那一小片“东方神奇树叶”里的秘密,正在被逐步揭开。几年间,安徽农大茶叶科学研究团队经过艰苦的攻关研究,先后取得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调节芳樟醇和橙花叔醇的生物合成机理、揭示了β-葡萄糖苷酶重要作用等一系列基础科研成果,从基础理论层面对茶叶苦涩味调控、茶叶香气形成机理、改善茶叶香气品质等提供理论指导。这些研究都为生产环节提升茶叶香气和口感提供了现实途径。

  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以健康为导向的功能性茶叶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黄大茶是皖西特产,但因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装简陋,一直是上不了台面的低档大路货。安徽农大宛晓春和张劲松教授研究组发现,与其他茶类相比,黄大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和减肥等功效。

  安徽农大团队与六安当地的茶叶企业抱儿钟秀公司合作,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相关产品,先后开发了黄大茶系列夏秋茶产品,并在成功转化的基础上,建设了自动化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市场青睐,如今,包装精美的系列产品成为电商网店的热销品,价格翻了10倍以上。

  名茶只能手工生产的历史被终结

  我国以茶为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的县区有100多个,每个地方都有其区域化产品。小众化、区域化、碎片化茶叶产品及作坊式加工,与当前工业化时代背景格格不入。生产经营分散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茶叶产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难题。

  为了改变我国众多茶企业作坊式加工落后的现状,安徽农大茶学团队先后开发集成了茶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并将技术进行了转化应用。安徽农大茶学团队研建了国内外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在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安徽农大团队还先后开发了六安瓜片茶、祁门红茶、霍山黄芽茶、黄大茶等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并进行了示范应用,改写了我国传统名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

  此后,他们又先后将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山毛峰、滴水香等传统名茶的规模化生产上,先后开发了5条黄山毛峰茶、滴水香茶清洁化生产线并示范应用。

  几年间,项目成果通过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安徽三九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国20个产茶省市推广生产线200多条,我国传统名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在他们手里被终结。

  安徽农大与相关企业合作,将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进行了转化,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选得上好茶叶,茶叶色选技术必不可少,但此前,这类装备掌握在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手中,而且价格昂贵。

  2007年,安徽农大团队与我国大米色选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首台国产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并在安徽茶产区转化落地,示范应用。如今,“安科”茶叶色选机已经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应用并出口海外,一举打破了日本和韩国对我国茶叶色选机市场的垄断,并迫使国外茶叶色选机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茶叶色选机成功实现国产替代后,带动了合肥市一批民营色选机制造企业,目前,合肥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机产业化基地,生产的茶叶色选机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为适应茶叶大规模连续化加工对原料和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安徽农大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品质控制中,先后开发出系列茶叶品控装备,并及时转化应用,在检测茶鲜叶原料质量、评判茶叶品质和等级、控制茶叶加工工艺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为茶叶生产全程数字化品质控制奠定了基础。

  做强茶产业须有国际标准话语权

  在宛晓春教授看来,想要做强茶叶产业,如果在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主动权,研究成果就不能顺利应用,产业化生产也会受到阻碍。近5年来,他先后3次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ISO/TC34/SC8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并担任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召集人。在他的带领下,安徽农大茶叶科学团队先后有4项茶叶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扭转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为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安徽农大建立了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成立了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茶文化交流。

  2016年,依托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农大创建了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校还先后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与新泽西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来到安徽农大,交流学习茶文化、茶学技术,而且让茶科研成果在更广阔的天地进行了转化落地和传播。

  2018年10月,安徽农大主办了“首届可可、咖啡和茶国际(亚洲)学术大会”,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20个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安徽农大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阿塞拜疆、印度等9个相关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禁毒教育 从小抓起

  • 山区孩子的多彩暑假

  • 对超前教学要下猛药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教育论坛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