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图说教育

孩子被按下静音键,他们用爱打开声音之门

关俏俏、胡虎虎、宿传义
2018-09-10 09:14:00

  原标题:孩子被按下静音键,他们用爱打开声音之门

  ▲许智宏带着学生做发音练习(4月15日摄)。 本报记者胡虎虎摄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怎样的?听不到大自然的交响,感受不到声波承载的丰富情感;沉寂,无法打破的沉寂……

  许智宏、周喜花夫妇,是新疆霍城县一对双胞胎聋童的父母,20多年致力聋童特教,依靠自己摸索出来的语训方法,成功教会200多位各族聋童开口说话,使他们得以融入社会。他们用爱唤醒沉默,让一个个寂静的童年有了声响,让“无言”的花儿唱出欢乐。

  为了爱子发出的“第一声”

  1994年秋天,许智宏和妻子周喜花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起名许健、许康。然而,现实却未能满足这对年轻夫妇希望爱子“健康”的心愿。

  “邻居下班路上碰见许健,在他身后怎么按铃铛,他都没有反应。”许智宏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带着怎样恐惧的心情,无数次在孩子身后拍手、敲盆。惊恐的夫妇俩领着许健到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

  “孩子没有听力,只有飞机起飞时他可能才有一点点感觉。”许智宏说,妻子拿着诊断书发疯一般追问医生,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和他人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去聋哑学校。

  许智宏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带着孩子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求医,也找过江湖医生,甚至还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监狱,只为求某个“神医”看看。

  当得到孩子无法治愈的结论后,许智宏仍旧没有放弃。他和妻子花了两天两夜时间抄完一本借来的《海伦·凯勒传》,希望能从中找到让孩子开口说话的办法。

  他们像书中写的那样,随身装着水彩笔,看到树,就指着它大声说:“健健,这是树。”一遍遍重复后,再用笔在儿子和自己的胳膊上、手上,一遍遍写下“树”字。

  为了让儿子感受声带和舌位的变化,他每次发声都要把儿子的小手放在自己喉头甚至舌根位置,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

  那些日子里,夫妻俩的胳膊、手上全是字,回家洗干净了,出门不到一小时又写满了。

  每天下班回家,许智宏都会带孩子爬山去看山边小路上归来的牛群,他不厌其烦地告诉许健:“健健,这是牛。”

  当许智宏带着许健爬上山坡,等待牛群走来的时候,他的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悲凉:鸟儿在林间欢叫,小溪在山下流淌,风吹白桦林不时发出动人的“沙沙”声,大自然的乐音如此美好,如此丰富,但是儿子什么都听不到,在他那小小的、五颜六色的世界里,只有寂静,永恒的寂静……

  1996年7月15日,是许智宏永生难忘的一天。整整三个月,许健开口说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字——“牛”。许智宏的泪水夺眶而出。

  许健的变化让许智宏兴奋不已。一年后,3岁的许健不仅认识了300多个汉字,而且还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就在许智宏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厄运却再一次降临。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的许康因感冒打针药物致聋。“原本得到一对双胞胎是多么幸福的事,可我却又一次被抛向谷底……”面对残酷的现实,夫妻俩又一次选择了承受和坚持。

  许智宏按照教许健的方法教许康。两年多时间,许康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进入正常学校就读。

  如今,两个孩子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和普通孩子一样参加了高考,除了耳朵上多了一个助听器外,和正常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了让双胞胎儿子开口说话,许智宏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不得不租房居住,先后辗转搬了十多次家。所幸,命运终究又为这个顽强的家庭打开了一扇窗。如今,许健许康均已大学毕业,考入特教学校成为特教老师。

  将生活当作聋童的教材

  随着两个孩子成功康复,许智宏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聋童康复训练方法。一位聋童家长慕名而来,请求许智宏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他二话没说,把孩子留在自己家里。

  “看着那一双满是希望的眼睛,怎么忍心拒绝。”许智宏在这位家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4岁的卢燕子,成了许智宏的第一个学生。

  卢燕子像燕子一样精灵可爱,然而在她的脸上却看不见笑容。她的父母说,燕子先天性失聪,几乎没有笑过,而且性格越发古怪,常常乱发脾气,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了。

  要教聋童,必须先鼓励家长树立信心,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就是孩子的拉拉队。”许智宏常这样鼓励聋童家长,“眼睛近视了,可以戴眼镜:耳朵不好,可以戴助听器,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

  在许智宏的耐心教导下,半年后,卢燕子终于能够开口发音了。

  “把阳光拽进孩子的生命,把生活作为孩子的教材。”许智宏说得有些诗情画意。在他眼里,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带着孩子去果园、去田野,带着孩子看、摸、闻,通过感受生活中每件事物,来加深孩子的理解。谁都想象不到,这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体育老师,竟会在教育聋童时变得如此细腻。

  继燕子之后,不断有家长找到许智宏。家里住不下了,他就在附近租房子;没有教具,他就去服装店找些硬纸壳,自己动手做成教学卡片。除了教孩子认字说话,还要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

  许智宏每天早上7点起床,除了正常工作,他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给孩子语训上。忙完后,常常已是凌晨两点。

  随着慕名而来的家长和聋童越来越多,许智宏决心创办一所聋童语训中心。2007年,许智宏的博爱聋童语训中心正式成立。

  在许智宏夫妇的坚持和帮助下,从不足3岁的幼儿到21岁的青年,来自南北疆7个民族的200多名学生,逐渐学会了说话。

  2011年7月,受当地政府的支持,许智宏的博爱聋童语训中心升级为霍城县特教学校,为更多的特殊孩子带来希望。许智宏夫妇也凭借自己摸索出的聋童康复训练方法,从体育和英语老师“变身”为专职的特教老师。

  “现在,我一门心思将所有时间都用来帮助这些孩子了。”许智宏第16次搬了家。这个“家”,就是特教学校里支起简易床铺的办公室。他与其他18位老师陪伴着73名孩子。

  为牧区聋童打造“第二个家”

  自从进入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8岁的娜孜拉依·吐鲁斯拜克和哥哥阿拉帕尔·吐鲁斯拜克再也没去过“冬窝子”或者夏牧场。那遥远的牧场已然成为兄妹俩模糊的记忆。

  在位于中国西北边境的新疆牧区,每到老师家访时,31岁的吐鲁斯拜克·哈米特总会果断放下牧场忙碌的生产,赶回位于霍城县果子沟牧业队的家中,等待特教学校的老师上门家访。

  小车刚刚驶入村子巷道,吐鲁斯拜克已带着两个孩子和年近70的母亲等在家门口。

  “许爸爸!”“周妈妈!”娜孜拉依和阿拉帕尔蹦蹦跳跳迎上来,一人牵一位老师进了家门。

  在霍城县特教学校,对孩子们关爱有加的许智宏夫妇,被70多名听障和培智的孩子亲切地喊作“许爸爸”和“周妈妈”。

  将老师们请入房间脱鞋上炕,吐鲁斯拜克拿出助听器给两个孩子戴上。

  “娜孜拉依!”许智宏用手挡住嘴巴,让孩子看不到口型。

  “到!”专心听声音的娜孜拉依快速举起右手示意,声音稚嫩欢快。看着孩子和老师对话,吐鲁斯拜克很是感慨。

  阿拉帕尔两岁时被诊断患有“极重度耳聋”,双耳听力损失97分贝。不久,年仅一岁的女儿也出现这一情况,听力只比哥哥稍好一点。

  “只要能做手术,哪怕卖掉所有牛羊,倾家荡产。”吐鲁斯拜克说,尽管他想尽办法希望孩子能开口说话,但医生都说不可能。

  从春秋草场到夏牧场,从冬窝子到定居点,吐鲁斯拜克夫妇只能在四季转场中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生活的重担让吐鲁斯拜克一度陷入绝望。

  “后来,乡里的干部告诉我县城有个特教学校,让我去看看。”2014年,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先后进入特教学校就读。那一年,当地财政全额拨款的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刚刚成立,迎来了第一批农牧区聋童。

  吐鲁斯拜克至今清晰地记得听到阿拉帕尔第一次开口喊“爸爸”时,内心的那种难以置信与欣喜。

  “那是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三个周末,我去接他,一进门就听见他喊‘爸爸’。”

  那个下午,从学校到家的车上,吐鲁斯拜克让孩子喊了一路。“爸爸”两个字,让他觉得如此动听与幸福。

  2016年,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还通过特教学校申请到免费人工耳蜗项目。

  “一套国产人工耳蜗14万元到16万元的价格,对一般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更何况吐鲁斯拜克这样的贫困家庭。”许智宏说,除了免费人工耳蜗项目,学校衣食住行全额免费,还有每年每人6000元的补贴,这为贫困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如今,吐鲁斯拜克夫妇可以放心转场发展生产,“我正努力多养些牛羊,为孩子攒些钱,希望孩子上完初中还能去学点技术,以后有稳定的收入。”在吐鲁斯拜克的叮嘱下,阿拉帕尔和娜孜拉依牵着老师的手走出家门,他们将坐车回到“第二个家”继续学习、生活。

  新疆霍城县地处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特殊教育更加滞后,尤其是少数民族听障儿童,由于语言不通,开展语训工作难度更大。但在当地政府和许智宏夫妇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牧区聋童有了希望。

  但许智宏心中仍有遗憾:不是每个聋童都能进入学校,新疆特殊教育的发展之路还很长。

  许智宏告诉记者,曾有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但是经过了解后发现,孩子的情况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而且学校现状也不允许他收留更多的残障孩子。

  “我在办公室隔着窗户,看着那个年轻的父亲牵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走出大门,那一大一小两个背影是那么无助。”若干年过去,每每回忆到此,许智宏仍止不住心酸。“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冲出大门追了上去,坚持开车将父子俩送回7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但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却怎么也过不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他17年坚守只为干好一件事:看着学生走出大山

  • 孩子被按下静音键,他们用爱打开声音之门

  • 读红色家书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开幕

    本报沈阳9月10日电 (记者易舒冉)10日下午,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辽宁沈阳开幕。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40个中央企业共360名选手入围决赛。在未来的4天里,他们将分汽车装调工、钳工、焊工等3个竞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争夺青年职业技能竞赛领域的最高荣誉。

  •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不为追求金牌数第一

    “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目的,不能是简单追求金牌数第一。我们希望通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提升整体技能人才的水平。据悉,共有497名选手通过选拔入围国家集训队。此外,根据相关规定,19名符合条件的第44届世赛备选选手也直接入围国家集训队。

教育论坛

  • 让年轻人都阳光向上

    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

  • 向学生的“引路人”致敬(人民论坛)

    一个崇德尚学的民族,总是把崇高的位置留给教师。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的美好日子里,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所以人们更愿意坚信,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名人坊

  • 今天,致谢老师,致敬那段怀揣梦想的时光

    “这又是一道送分题, A肯定不对, B明显错误, C怎么可能,所以选D!“再耽误大家两分钟,我讲完这部分就下课……”

  • 师之楷模 国之桢干

    从2010年起,每年教师节,我们都会与10位教书育人楷模如期而遇。从全国64名候选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他们,是对一个时代教师职业和教师精神的诠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