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一名大学生请诺奖得主爱德华·莫泽在笔记本电脑上签名留念。当天,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2018年度“助学·筑梦·铸人”活动主题报告会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摄
本报西安9月2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1984年出生的李培月33岁时已是令人称羡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在他的求学经历中,既有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也有经历人生低谷时的彷徨,一路的坚持不懈让他一次次深切体悟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2018年度“助学·筑梦·铸人”活动主题报告会今天在长安大学举办。已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的李培月和大学生们现场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故事。
1994年,我国告别“大学免费”时代;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后更名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十几年来,几百万学子通过助学政策走进大学,成就梦想。李培月正是其中一员。
大三时,因学业方向上的迷茫,李培月深陷郁闷。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让他重新找回自信。他以“感谢这些年来不曾放弃的自己”为题,在报告中告诫大学生:“没有捷径,天道酬勤,勤学苦读是唯一的成功道路。”
李培月的感受引发长安大学学生崔欣的共鸣。两年前的崔欣,因家庭经济困难,面对未知的大学生活充满迷茫。入校时,学校为他开启绿色通道,颁发的国家助学金打消了他的顾虑,更在他心里埋下一颗奋斗的种子。
如今的崔欣,已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并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活动。“人生能有几回搏?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才能学会长大,不留遗憾。”崔欣以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共勉。
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学生资助不单纯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费用的经济资助,还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表示,资助工作的表现形式是助学,真正目的是帮助千千万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筑梦,“‘助学’‘筑梦’的最终目标是‘铸人’——铸造健康的人格和灵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资助育人工作,就是要让一组组看似冰冷的数字,变成温暖人心的情感。”在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看来,正是带着情感的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了他们的学业、构筑了他们的梦想,铸就了他们的灵魂。
多年来,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部属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独家经办银行,已累计向127所中央部属高校提供此项服务,同时也承办过347所地方院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中国银行帮助下,发放的231亿元助学贷款使180余万名孩子有了向上奋斗的阶梯。
为了按时、保质将助学贷款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中国银行对每一所高校都指定专门的分行、支行,负责助学贷款业务办理工作,并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确立“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行制定了国家助学贷款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起完善的贷前、贷中、贷后服务体系,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面向高校的专属营业网点。
“奋斗是人生的标配,党和国家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表示,目前,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全覆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2017年,全国受助学生达到9590多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882亿元。
据了解,此次主题报告会是“助学· 筑梦· 铸人”主题征文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自2013年以来,这一主题征文系列活动已举办至第五届。活动以主题征文为主体,逐步加入短视频、宣传画等新内容,受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去年年底,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实施路径和方法,“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是其中一大体系。“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被写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