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山东省青岛湖岛小学校园里,随处都有惊喜不断的“葫芦”元素迎面而来,伴着学生们幸福的微笑,从你身边经过。这所地处青岛市老工业区、有72年历史的小学,而今70%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来自全国17个省份。可校长马晖却深深感到,家庭背景和生源的差异越大,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就越能凸显出来。打造一所“融关切于人事,化生命为自觉”的学校,是马晖和她的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葫芦娃形象:儿童立场
2011年,马晖担任青岛湖岛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文化品牌是为了谁,面向谁,是马晖思考的方向性问题。学校文化是熏染学生的,因此文化只有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来表达、用学生容易产生联想的生活经验去实施,才能被理解、接受和践行。
马晖将充满童心童趣的“葫芦娃”作为学校文化形象,打造“融”文化教育品牌。“选取‘葫芦娃’作为学校文化形象,是体现学校‘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葫芦娃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中的人物,七个葫芦娃各有本领、各显神通,但他们又有共同特质——自信、勇敢、团结、创新。这和学校融文化的愿景十分贴切,我希望孩子们在湖岛小学能够各有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就这样,被赋予了友爱、善良、包容、勇敢等品质的葫芦娃形象,出现在学校各个空间和角落,每天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孩子们非常喜欢,创编葫芦娃故事、传唱葫芦娃歌曲、创葫芦娃特色班级、做各类葫芦娃学生……
马晖围绕着葫芦娃做文章,为学校文化在孩子中的传播创设了无限的可能。
葫芦娃课程:融古通今
国家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马晖用“葫芦娃课程体系”将之落地。该体系将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整合为四个课程群,即葫芦娃学经典、葫芦娃爱生活、葫芦娃走四方、葫芦娃去未来。
校本课程“葫芦学堂”就是葫芦娃爱生活课程群的典型代表。在湖岛小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造型的葫芦挂件,教室的墙壁装饰还有漂亮的葫芦剪纸,学校的小花圃里则是孩子们种下的葫芦苗,学校来了客人临走时还会获赠学生自己制作的串珠葫芦、电烙葫芦……而其实这些全都是“葫芦学堂”里的学习成果。
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葫芦课程在等着他们。比如,三年级学生要研究葫芦的起源、寓意和文化,因为很多古老的诗歌、传说、神话里都离不开葫芦文化。马晖介绍说,在湖岛小学,孩子会与葫芦一起成长。“到了四年级,学生会学习种植葫芦,他们亲身经历葫芦生长的全过程,并写下种植日记。到了五年级就开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孩子要学习葫芦扒皮、晾晒、雕刻、书画、镂空等技能。”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就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了,要在葫芦上进行绘画、雕刻、电烙等手工制作。“同时,还会把葫芦丝演奏融合到音乐课堂。”
“葫芦学堂”这门课程就是用葫芦为载体,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劳动教育,甚至理财等方面的教育,全都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融”文化课程理念。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带动和提升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的文化知识学习及成绩。
葫芦娃志愿团:融美入心
葫芦娃走四方课程群有一门社会实践课程叫“葫芦娃志愿团”。这门课程的开设初衷是,让学生在接受爱、感受爱的同时,把爱传递,让爱发扬,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全校参加这一课程的105名学生,分书吧小管家、爱心小督查、路队小先锋等七个团队,穿着学校特制的小马甲,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中的“环保小卫士”,每周都到各班去收集废纸,卖掉后把钱存入学校的“爱心基金”,用来帮助特困生或慰问孤儿院的孩子和敬老院的老人;“护绿小管家”则每天忙碌在学校承包给他们的菜园子里,他们自己制作的宣传牌充满童趣,如“葫芦娃家的蔬菜正在成长中”“葫芦娃种菜不易,请爱惜!”他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向教师和学生分发种植成果,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以穿上志愿团的小马甲服务他人为荣。
七年来,青岛湖岛小学“葫芦娃”文化形象越来越有名气。只要提起“葫芦娃”,大家都会想到马晖,并戏称她为“葫芦娃妈妈”。她也以此为荣,说:“只要学生在学校的葫芦娃课程里健康成长,我愿一直做这样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