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50岁的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阁底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阁底小学)校长刘柏青,1988年从衢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已经“踏”遍县域四方八所农村校。3年副校长和12年校长的经历以及丰富的办学经验,足以让他有资历和机会进入城区学校,但每到“呼声”比较高的时候,刘柏青却总是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更需要我。”
自创师生德行公约
“一下课,整个校园特别吵,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2012年,刘柏青刚调入阁底小学任校长,就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存在许多问题。
没过多久,有好几个中巴车司机又向学校告状:阁底小学很多学生跟老师抢占座位。“不能再迟疑了,必须好好抓抓师生的行为习惯了!”一直很重视德育习惯养成的刘柏青暗下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刘柏青自创了一则师生德行公约,并在全校开始实施,简单概括就是“两戒四要”:戒骄、戒躁,要孝敬父母、要尊敬师长、要友爱同伴、要理解他人。
“我们做教育,不论孩子成绩好还是差,首先要让孩子成人,然后再鼓励他成才。”在刘柏青眼里,“德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随着“德行公约”的推行,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人手一本“好习惯养成手册”,建立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大队部每月评选学校级榜样生。
“如果我在这里以后再干几年,或者继任校长接着坚持做下去,我们阁底小学走出去的孩子绝对跟别的学校不一样。”对于学校的未来,刘柏青充满信心。
2017年3月,刘柏青带着学校中层团队和毕业班教师,到城南中学回访毕业生。“阁底小学送过来的孩子,进步都很快,最重要的是孩子习惯好。”城南中学一位教师说。
“我们用了五年多的努力,达到了第一个目标,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也从全县下游进入前列,下一个五年,我们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再来一次质的飞跃。”对学校的未来,刘柏青早已“运筹帷幄”。
勇担农村校三大责任
“农村老百姓文化生活还不是很丰富,除了电视,没有多少途径接受教育。”所以,在刘柏青看来,农村校除了承担传授知识和传承当地文明的责任外,还应该有第三个责任——社会教育。
2016年,学校因扩建需要征地,一位70多岁的老农因和政府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征地工作受阻。得知这一情况,刘柏青独自数次晚上到老农家,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道理,经过多轮“谈判”,终于做通了老农的思想工作。后来得知老农还是民间艺人,就聘请他到学校兼任拓展新课程的辅导员。通过这件事,刘柏青明白,通过细致周密的工作,老百姓会相信学校和支持学校工作的,更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从2017年开始,学校每到秋季开学,都会举行祭孔和一年级开蒙仪式,要求全体一年级的家长和其他年级家长代表前来参加。在仪式上,刘柏青要求学生和家长代表要向老师敬茶。“我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潜移默化,让老百姓懂得尊师重教。”他说。
在新建教学楼的设计中,刘柏青特地要求设计了一个能够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厅,“我要把家长学校真正办起来,把家长请到学校来一起学习。这不仅为促进家校沟通,还要让它成为教化百姓的地方,让老百姓了解时事,了解党的光辉历程,了解法律知识,遇事不再一味地‘无理取闹’”。
“我们的学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保证学校的教育得以延续。”刘柏青说。
用心做好细严管理
“刘校长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这促使我们老师在工作中马虎不得。”学校教导副主任王燕芝说,“校长每天到校都很早,当大多数老师到校后,他都已经在这整个校园转了一圈了。”
王燕芝介绍,清晨转完校园后,刘校长会立即通知到相应的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哪个班畚斗没有按规定摆放、哪个办公室布置材料有脱落等,像这样的细节,会一一得以改正。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是刘柏青的口头禅,也是他对全体教师的工作要求。“刘校长的一言一行,都时刻提醒我们要注重细节。”六年级教师黄莹说,“为了设计一个值周的记录表格,刘校长是改了又改,直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细小问题都体现在表格上才算‘罢休’。”
“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对教师的要求,刘柏青不仅很细还很严。有件事,刘柏青至今记忆犹新。他刚到阁底小学不久,有个老师还没到下班时间就无故离校,也没跟他请假。在开教师会过程中发现这个情况后,刘柏青当着全体教师面立马拉下脸来,一个电话打过去,严肃地说:“马上回头,下不为例。”
“老师可能会不能够接受我的这种严而细的管理理念。”刘柏青风趣地说,“‘严格要求’才是‘真心关爱’,这八个字还是缺一不可,要紧密相连的。我在农村当了这么多年校长,不争职称,不争待遇,不争荣誉,能够让的,尽量都让给老师,让给中层领导。他们更辛苦,他们更需要。”刘柏青说。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