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名人坊

秦珪:毕生心血献给新闻教育

本报记者 姚晓丹
2019-08-05 07:33:09

  【追思】

  什么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财富?如果把这个题目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秦珪,他的回答一定是:学生。

  他一生的故事都是围绕着新闻教育展开,围绕着学生展开的,从1947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开始,直到8月3日深夜逝世。

  秦珪生于1928年,1952年7月,他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恰逢院系调整,原燕京大学停办,燕大新闻系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他在北大开始了他的新闻教育生涯。此后,1958年的院系调整中,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又成建制地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他随之来到了人大新闻系(后为新闻学院)任教。

  他教授的课程包括《新闻学导论》、《读报与评报》、《新闻评论写作》等,他和胡文老师合著的《新闻评论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新闻评论教程之一,对这一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成为当时全国各个新闻院系选用最多的指定教材。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评论”首席专家涂光晋告诉记者,秦老师不仅在新闻评论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还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传统文化的学养。在给学生讲到中国新闻评论渊源时,他会从中国古代的论说文开始讲起,从源头厘清新闻评论的文体脉络,这对于她后来的博士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在长达42年的新闻教育生涯中,有20多年的时间秦珪老师一直主管学院的教学工作,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业务实习、到论文写作……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扎实的新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并成为全国同类学科学习的样板。秦老师有着超前的记忆力,只要是他任职期间在人大新闻学院读书的学生,他可以说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年级和专业;无论毕业多少年的学生回到母校,他都会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说出他的性格特征和当年读书时的趣事。“试问今天有几个老师能做到这一点?”提到恩师,涂光晋难掩悲伤,“他把一生最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学生上”。

  “秦老师心里装着所有学生”,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对此进行了佐证,1979年,他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虽然我们班的新闻评论课不是他上的,但私下多有交集和对我的教导。大约上大二那一年(1980—1981),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征文活动,把文章交到院办公室时,秦老师恰好在,他拿起我的文章读了一遍,笑眯眯地对我说‘文章写得不错,不过你的字还要练一练啊。’他接着又说‘书写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我们示人的脸面……’其后,凡在我成长的每一个环节,秦老师都有作为长者的谆谆教导。”

  秦老师去世的消息传来,涂光晋所在的班级微信群中一片哀悼之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师恩难忘”“永远怀念”;每一个秦珪老师的学生,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涂光晋在接受采访时一再提到“是秦老师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恢复高考的1977年,她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汽修工,高考3个多月后的一天,她竟在工厂接到了秦珪老师亲自打来的电话。秦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姓秦,你愿意到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读书吗?”在得到涂光晋肯定的答复后,秦老师立即对她进行了面试,让她的命运从此改变,大学毕业时秦老师又动员她留系任教,讲授的也是新闻评论学,她从当秦老师的助教开始,直至今天成为新闻学领域的资深教授。

  在人大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们的印象里,秦珪老师宽厚、慈祥,他是首届韬奋园丁奖的获得者。园丁,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1980年代初,全国新闻学院的青年教师在中国人民大学培训了一年,这项工作也主要由秦珪老师负责,“这批青年教师日后大多成为全国高校各新闻院系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秦老师最好的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这样的口碑,是以秦老师为代表的所有老师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的结果。

  学生,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他献给挚爱事业最好的礼物。

   (本报北京8月4日电 本报记者 姚晓丹)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动物园里的“奇妙夜”

  • 北京:少年走进军旅

  • 触摸历史 追寻红色足迹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新疆兵团举办职业技能竞赛

    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近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

  • 高温下的劳动者丨高温下的动车“守门员”

    高温中,烈日下,总有劳动者在坚守。 连日来,陕西西安遭遇高温天气,气温持续在37摄氏度以上,最高温达到4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天里,有这样一个岗位,工作在黑暗闷热的车厢内,即使汗流浃背,也必须坚守,它就是动车的“守门员”。

教育论坛

  • 衔接班,该不该上

     暑期,对不少学生和家长来说,并不意味着放松。尤其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家长,孩子即将告别一个学段,迈入另一个学段。

  • 孩子才是少儿节目的主角

    正值暑期,少儿节目又迎来一年当中的热闹时光。如何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视听选择,如何让孩子们在玩乐观看之中能有所学有所得,是少儿节目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

名人坊

  • 秦珪:毕生心血献给新闻教育

    什么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财富?如果把这个题目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秦珪,他的回答一定是:学生。

  • 一位教高数的“思政课教师”

     近日,一则关于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谭艳祥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播放量超1.3亿,评论数超过1万,网友和学生为他“疯狂打Call”。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