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名人坊

陈梧桐:追问明朝那些事

2019-09-03 07:58:53

  陈梧桐先生的工作间在阳台上,在这里他完成了多部著作。

  陈梧桐先生完成了70万字的《朱元璋大传》,面向专业读者;并撰写了30万字的《朱元璋传》,面向普通读者。前者被赞为“时下出版的朱元璋传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本”,后者则在注重学术含量的同时,更注重文笔的流畅、生动。

  唐山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只因出了个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的唱词人们耳熟能详,影响着对朱元璋的认识。很少有人知道,它出现在清朝,后人创作它,是借批评朱元璋表达对当时皇帝的不满。敢拿朱元璋说事,恰恰说明朱元璋对民间意见较宽容。

  朱元璋真是暴君吗?

  朱元璋杀胡惟庸、蓝玉,真是出于一己之私?

  朱元璋真的推行过所谓的“洪武型财政”,造成“15世纪下半期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那么,康熙为什么还会称赞朱元璋“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凡此种种,大有追问空间。而正确认识朱元璋,对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乃至其背后的普遍规律,意义非凡。自吴晗先生之后,研究朱元璋最深入的学者当推陈梧桐先生。陈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完成了《朱元璋大传》等专著,将朱元璋研究推上新高度。

  朱元璋的另一面

  著名学者吴晗先生曾四写《朱元璋传》,认为“元璋生性泼辣阴狠,从小贪玩撒野,爱出主意,好支使人”“又最会作坏事”,是暴君。

  陈梧桐先生认为,此说欠公允。

  首先,明朝君主专制高于此前任何朝代,但不如清朝。

  其次,朱元璋没搞过文字狱。他强化文化专制,但和后来的文字狱不是一回事。从目前史料看,明初并无文字狱。

  其三,明朝思想禁锢不那么严。比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只因出了个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它是清代才出现的,人民对清朝统治者不满,又不敢骂清朝,只好骂明朝。明朝思想禁锢不那么严,人们对朱元璋并非毕恭毕敬,连朱元璋的画像都有很多种,有的画得很丑。

  “对于君主集权,也要两面看。明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时期,元朝版图更大,但控制力远不如明朝。这说明,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有成功的一面,没出现分裂。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无法舍弃其中一面,得到另一面。”陈梧桐先生说。

  胡惟庸、蓝玉真的没谋反吗

  明初胡惟庸案、蓝玉案影响巨大,被认为是朱元璋残忍的证明,但陈梧桐认为:“杀人过多,确是朱元璋之非,但胡惟庸、蓝玉是否该杀,则是另一个问题。近年来,有不少人给胡惟庸翻案,但他们没深入研究史料,往往感情用事。”

  吴晗先生在《胡惟庸党案考》中提出,朱元璋杀胡惟庸时,并没说他谋反,十几年后杀李善长时,才提到胡当年谋反,可见谋反是编造出来的借口。

  通过翻检史料,陈梧桐先生发现,在杀胡惟庸第二天,朱元璋在给大臣们训话时,便称胡“谋危社稷”。在《大明律》的十恶大罪中,谋反的注释就是“谓谋危社稷”。可见,朱元璋当时便确定胡惟庸谋反,并不是十几年后才这么说的。

  胡惟庸策划谋反,被杀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借机搞扩大化,“余党皆连坐”,则纯粹是冤假错案。

  至于蓝玉,他后期居功自傲、违法乱纪。他准备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十五趁朱元璋到先农坛祭祀时发动政变,事败受戮。有人提出质疑:皇帝祭先农的日期是保密的,蓝玉怎么可能知道?陈梧桐先生指出,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去祭先农,有诸多官员参加,还有南京所辖江宁、上元两个县的耆民(百姓代表),都要事先通知。祭先农需九卿陪同,户部尚书詹徽是其中之一,他是蓝玉死党,蓝玉怎么可能不知道朱元璋的行踪?

  不能用“无明君”贬低明朝

  “清朝无昏君,明朝无明君。”这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认为明朝不如清朝。

  明朝采取立嫡长子制,只要是皇帝的嫡长子,不用努力也能当皇帝,所以好皇帝少;而清朝采取立贤制,皇子中谁能干就让谁当皇帝,素质相对较高,但副作用是兄弟间残杀,几乎无代不有,特别血腥。

  陈梧桐先生质疑道:“明代能干的皇帝少,那么明朝为何能国祚延续277年?因为明代名臣多,刘伯温、于谦、杨廷和、张璁、张居正、海瑞、王守仁等。而清朝皇帝强势,很少涌现出忠于国家、忠于社稷的名臣。”

  陈梧桐先生指出,明代后期,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是一次从里到外的大变革。但清朝入关,转型遂告中止。如今有些人对清朝统治大唱赞歌,各种电视剧赞美康熙、雍正、乾隆,却忽视了明朝的开放性强于清朝。

  晚明处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依然居于世界前列,西方人几次来骚扰,没一个能成功,清代却是屡战屡败。从文化建设上说,明代的《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乃至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都是领先世界的成果。明末已在大规模学习西方,而清代的相关交流直到乾隆时才恢复到明末的水平。

  “很多人说‘清承明制’,但事实上,明代与清代绝不是一回事,清代没有继承多少明代的好东西,倒是把明代的坏东西给继承了。”陈梧桐先生说。

  别被“大历史”忽悠

  提起明史,人们会马上想到《万历十五年》。陈梧桐先生认为,在对朱元璋的误解中,有三本书影响巨大:一是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好的材料一概不用,说朱元璋坏的材料全部拿来,书中很多说法是正史中没有的;二是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借历史研究来影射,有些地方太夸张了;三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提出“大历史”观,但何为“大历史”?黄仁宇未给出明确答案。他提倡的这些观察研究历史的方法,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其实是在“中国停滞论”指导下进行所谓研究的。在考察“大历史”时,黄仁宇采用了以论代史的方法,先有固定概念,再引史料印证。

  “我查过《万历十五年》的脚注,并非完整引用,多是掐头去尾,是在搞‘六经注我’——对我有用的材料才用,没用的直接去掉。还有一些脚注根本找不到原文。换言之,这样的‘大历史’就是不顾细节,数字错了,细节错了,也无所谓。”陈梧桐先生说。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朱元璋

  作为专业的历史研究者,陈梧桐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为普通读者写了许多普及性的书籍。他说:“我觉得,历史学者有责任为读者写通俗的书,学者不仅要出学术成果,还要努力推动成果走向大众,为大众所掌握,这样才能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一件好事,就算评职称时没用,也应该去做。当然,最好能有一个制度来推动专业学者去写通俗的书。”

  在陈梧桐先生看来,历史是智慧的宝库,可以给人以启迪,学史读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过去,改造现实,开创未来。但它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通过长期积累,才能看到效果。

  陈梧桐,明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明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代表作有《洪武皇帝大传》《朱元璋传》《朱元璋研究》《明史十讲》(第一作者)《古代民族关系论稿》等。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北京:本月启动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 火焰音乐节点燃“开学第一课”

  • 新学期新气象 幼儿园里欢乐多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北京环境监测中心 五人获“大比武”一等奖

     在刚结束的第二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兆莹、张琳、徐硕、张健、丁萌萌获综合比武个人一等奖,并将参加全国“大比武活动”。

  • 高技能人才有了专属“匠心贷”

    “无需担保,也不用抵押,房子装修款就有了着落。”近日,在浙江洪波科技股份公司,职工小刘根据“匠心贷”的相关政策,贷到了10万元低息贷款。

教育论坛

  • 让更多学生体悟劳动乐趣

     自从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 人脸识别技术不能 用来“捆绑”学生

    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系统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你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