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名人坊

以化学之美“催化”栋梁之材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本报通讯员 马超
2019-09-29 07:40:30

  【爱国情 奋斗者】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上百份档案袋,这是他悉心保留的学生实验报告。随手翻看每一份报告,里面都密密麻麻、勾勾画画地被仔细修改过……周其林说,这可是他的宝贝!

  20世纪70年代,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二批大学生,周其林踏入化学世界的大门。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赴德国、瑞士、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周其林到南开大学任教。“这所学校严谨的学风、厚重的文化,为研究者提供了最佳的科研环境。”这是周其林的切身感受。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经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攻关,他设计发展出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又从这类骨架结构出发,合成了数百个系列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这些为国内外同行所称道的“周氏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目前已成为合成化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个研究组借鉴使用,还被多家制药公司用于手性药物的生产。正是由于在合成化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周其林在2012年获得首届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2018年又获得第3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今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在周其林的实验室饶有兴趣地询问手性催化剂的用途。周其林举起左手和右手,生动形象地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手性”的概念和手性催化剂在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听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在场的师生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时,周其林向习近平总书记建言,希望国家继续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

  尽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周其林始终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职责,“科研”只是“育人”的载体。他更乐于带领学生徜徉在分子世界,体会“化学之美”。“化学是一门非常迷人的学科,能够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周其林这样说。

  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周其林院士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周其林说,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学化学,他都乐于为此“花上一点儿时间、一点儿精力”。

  从执教南开起,周其林就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当代化学前沿”课程的讲授。这是化学学院新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堂专业课,同学们需要通过大班教学大致了解化学前沿课题,再从能源、环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周其林说:“我希望大学生们在一年级就能接触到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2003级哲学系的宋颂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转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化学学院,并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了周其林的课题组。周其林帮他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练起,平时也对他“加开小灶”。在周其林指导下,2014年,宋颂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副教授。课题组的大门还曾向201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陈勇敞开,2014年在周其林指导下陈勇顺利完成硕士论文并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他们从哲学、英语专业转到化学专业,可见他们是由衷地喜爱化学学科,我没有理由不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在课题组的一次讨论会上,周其林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在高校里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周其林的课题组每周都要开一次讨论会。学生们偶尔会请假,但周其林从不缺席。有时从外地出差回来,他一下飞机就拎着箱子赶到实验室,听取学生的实验汇报。“我们交给周老师的实验报告,退回来时通常每页都是批改成一片红,甚至标点符号都会改动……”对此,他的学生们都习以为常了。

  有人曾经问周其林,作为一个院士,每天做这么多琐碎的工作,值得吗?周其林笑着说:“没有比和我的学生一起探索未知世界更幸福、更快乐的事了!”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本报通讯员 马超)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敏

图说教育

  • 青岛小学生课后托管政府埋单 约20万学生参与

  • “红岩娃娃”爱红旗

  • 5元一小时?共享空调有点贵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陕西: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带头人

    日前,陕西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发出通知,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联合培养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 这里一直都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7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位于上海市西藏中路120号的原东方饭店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日,这个昔日上海滩名流权贵才能踏足的声色犬马之地,变身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教育论坛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