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大家谈)
准备跳槽,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本想再拼拼,无奈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不如从前……遭遇“35岁现象”,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
“不能让创新越创越没动力”
“少春扳手”“商氏三定法”“张氏测试放空阀门两用法”……在大庆油田的基层单位走上一走,耳边常能听到这类称谓。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目标,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国家优质校建设为载体,学院改革和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打造人才高地 服务区域经济
学校以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为支撑,精准对接河北省创新驱动战略及石家庄市“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以智能绿色建造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智能制造类、现代服务类、文化创意类、食品药品类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专业框架体系。
学校培育和遴选优秀科研团队、技能名师,面向区域内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开展技术和研发服务,近年来共选拔100余名院级企业特派员,圆满完成服务企业任务65项,技术交易折合价值达2000多万元。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学校建立了7个社会培训基地,与社区共建各级各类教育基地381个,完成各类社会培训项目54个。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培训了大批急需人才,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开展校企合作 实现协同育人
作为在河北省率先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的高职院校之一,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创办软件学院,开展差异化人才培养项目,成为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样板。“七维度产教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实施成果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精准订单培养模式。先后建立5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电子信息实训基地是京津冀区域规模最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之一。学校还牵头组建河北省文化创意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院士工作站实验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30余个。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学生与员工零过渡”,在校生多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接近百分之百,企业对毕业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办学水平
一是对标国际。学校对接《悉尼协议》国际标准,实施OBE(成果导向教育),将职业道德评价纳入职称评聘指标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数量、论文发表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均连续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
二是服务社会。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社区教育,成立社区中小企业学院等12个社区二级学院,参与各类活动及培训的居民累计达10多万人次,形成社区教育的“石家庄模式”。这些举措获得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对学院社区教育工作给予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普法工作经验。
三是科学管理。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展质量整改,引入第三方机构专家,对工作过程全程监督指导,形成监督—反馈—调控—整改良性循环。构建“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和“工作任务及过程管理系统”三大系统,整体提升了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大国工匠
学校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优美校园、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实施思政基因工程,力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提升师生幸福感,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课程育人。
学校出版了《幸福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等专著,为幸福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先后获全国“魅力校园”、河北省“平安校园”称号。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职教中心举办的东亚职教机构网络大会上,学院“幸福校园”建设作为典型案例,受到20余个国家与会代表的关注。
学校通过实施思政基因工程,将100余个思政基因元素与教学案例有机融合,实现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培养大国工匠打下坚实基础。
(罗鼎 张成飞)
准备跳槽,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本想再拼拼,无奈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不如从前……遭遇“35岁现象”,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少春扳手”“商氏三定法”“张氏测试放空阀门两用法”……在大庆油田的基层单位走上一走,耳边常能听到这类称谓。
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截至12月中旬,这一年,我们已相继送别32位两院院士——这也是2018年逝世的院士总数。此外,还有数位在所属领域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也于今年离世。
上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北大教授邓宏魁是唯一登榜的中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