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直在默默奖赏那些读书学习的人
文/龚先生
最近有两件事刷了屏——
一是,在日前教育部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河北体育学院40名大学生旷课多被直接退学”“中国人民大学拟给予16名学生退学处理”等事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各个学校在管理方面严起来是一个共同的做法,如果学校是依据相关规定作出的处理,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他还指出,“我们去年也说过,要让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谈恋爱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有学生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长负责,不对社会负责,他就应该付出自己应有的代价。”
二是,深圳市龙华区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年薪30万聘中小学老师”,共吸引了海内外3.5万人报考,结果有491名青年才俊入围。其中76人毕业于清华北大,博士23人,近9成是研究生,一举打破了教师薪酬低的刻板印象。
之所以要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原因并不复杂,它能让我们看清社会的真相:这世界上,有始终努力读书的人,也有在校园挥霍青春的人。始终努力读书的人可能会拿到好文凭,继而拿到优厚的薪水,而在校园肆意挥霍青春的人,不仅就不了业,甚至可能毕不了业。
这有点残酷,但很公平。
有句话说,你觉得读书苦,那一定是没有尝过生活的苦。对极了,和生活相比,读书其实简单而纯净。如果你吃不了读书的苦,大概率也吃不了生活的苦。因为读书需要的就是自律和挑战,一个人能做好这两样,多半就能应付好读书,大概率也能安排好一份理想的生活。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大概率”。也有许多读书不好,照样事业成功的著名人士,但那是特例中的特例。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成为比尔·盖茨、韩寒、成龙或丁俊晖。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绝对天才,普通人无法复制他们的道路。而且离开校园后,他们一样善于从书本和生活中学习,他们也从来不鼓励其他人效仿自己。
高二就退学的韩寒,就曾在微博中谈到:“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所以,不要轻率地说,不读书也有可能有一份好生活——是有那种可能,但兑现那种可能的几率很小,且没有规律可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学习才是人生一条可靠的“捷径”,这条路曾被无数人和无数事实验证。
因此,我们需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考虑太多,该读书时读书,该学习时学习。作为一个学生,读书是学生的天职,是向这个世界承担负责的一种方式。即使“贵”为大学生,如果不学习,也得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还需要告诉我们的孩子:这条路当然辛苦,所以古人才说“十年寒窗”,但只要目标坚定,找到规律,养成习惯,就能得到苦中之乐。
日前,央视曝光了一位清华学霸的每日计划表,瞬间冲上热搜。这份计划表是清华校史馆举行的“清华大学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中一份展品,来自一位本科生。
在这张计划表里,密密麻麻地写着他每天的学习进程: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除了每天完成固定课程,还包括了每周两次的讲座充电,两门外语的学习,还有固定的锻炼时间。连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安排满满当当。
他显然比那些退学的孩子要优秀得多,可是他还是那么努力。他不知道苦吗?他当然知道,但他的苦中一定有大乐趣在。他已经连拿4年一等奖学金,还未毕业就被某央企以特殊人才提前聘用。
读书永远有用,而且这个世界一直在默默奖赏会读书学习的人。
当然,龚先生绝不鼓励“唯分数论”“唯学历论”,但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读书学习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事情。即使离开校园后,所有人都需要继续学习。不分年龄,且无处不在。在当下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校园和职场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那些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人终会获得应有的回报,而不爱学习的人将归于平庸。
还有,好好读书学习,不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它也是人生修为、素质养成的一部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往大里说,读书学习,是个人行为,也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一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