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就要充分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的评价,有生产力和人的发展两个标准。之所以将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前提。然而,生产力不是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基本的生产力就是劳动者本身。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人的发展的外在表现,劳动产品可以归结为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对象化。因此,人民群众的劳动是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力量。
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毛泽东同志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蕴藏的经验和智慧,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关键。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进行活动的历史。社会发展从满足人民需求出发,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推动,人民需求的变化意味着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变化,人民需求的差异化,要求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差异化,人民需求得到满足意味着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就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和把握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和诉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
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群众标准。这些标准既包含人的客观发展,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社会经济保障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概括了社会经济保障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获得的社会经济保障,是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来源,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社会融入的归属感。社会融入考察的是社会对公民在生理、经济、行为、文化、观念、地域等方面差异性的包容度,以及社会制度是否对全体公民具有可及性。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使所有社会成员平等行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权利,平等享有基本社会福利,才能让人民群众普遍获得归属感,才是一个让个人和群体都平等拥有自身发展机会的社会。
社会凝聚的认同感。社会凝聚指的是将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包括对他人的信任、对制度的信任、对社会共同体利益的承诺和认同感等有助于人民群众形成合力的价值基础和道德规范。社会凝聚考察的是一个社会的融合和团结程度。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必须是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归属感、参与感、包容感、认同感的社会。
社会赋权的满足感。社会赋权指的是人们所拥有的支持其社会参与的自身条件与社会条件,如自身的健康、知识、技能,以及社会提供的民主参与、社会治理等条件。充分的社会赋权,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到对社会生活具有参与感,对个人生活具有掌控感,进而获得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双重的满足感。
(作者:孙晨光,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