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完善审判监督制度 提升司法公正水平

刘效敬
2020-11-25 10:38:19  来源:学习时报

  审判监督制度,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重新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审判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的重要制度设计,其首要价值目标就是司法公正,对提升司法公正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范纠正冤假错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作出重要指示。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对法律、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审判监督职能作用,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张氏叔侄”案等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冤假错案,依法纠正冤错案件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提高人权司法保障水平、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提升司法公信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审判监督工作中还存在申诉难、纠错难、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短板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人民法院应进一步健全审判监督制度,完善审判监督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程序防错纠错、统一法律适用、规范司法行为的职能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首先,坚守有错必纠原则,建立健全及时审查、有效查错机制。“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人民法院一贯强调并坚持的工作原则,也是我国审判监督制度的基础。虽然中立性和被动性是司法权的重要特征,但对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不能任由其污染公正的源头,否则会严重损害司法公正进而伤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人民法院应坚守有错必纠原则,平衡主动纠错与被动纠错两种模式,通过对一般案件开展常规评查、对疑难复杂或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件进行重点评查、畅通申诉渠道、严格落实错案倒查和终身追责制度等方式,建立健全及时审查、有效查错机制。这一方面可以倒逼人民法院办案质量的提升,从源头上预防冤假错案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冤假错案,提升司法公信力。

  其次,建立公开、高效、平等的申诉审查程序,切实解决申诉难、纠错难问题。申诉难、纠错难主要表现为再审案件立案难和启动再审难。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审查主体不中立:终审法院既是申诉案件的裁判者,又是审查者,自我纠错式的审查导致法院的审查动力不强。二是审查程序不规范:我国三大诉讼法均未明确统一的申诉审查程序,终审法院各自决定审查程序,这可能导致审查程序不公开、申诉人和律师难以参与等问题。三是审查标准过高:申诉案件的审查大致包括受理、立案、全面复查和启动再审或驳回四个环节,因为申诉案件的立案标准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案件立案标准不统一,有的案件难以进入全面复查或者启动再审的环节。因此,应在立法层面完善申诉审查程序,通过修改完善诉讼法或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申诉案件异地审查制度、审查结果公开制度、保障律师参与审查程序制度、立案登记制度,同时降低申诉案件立案和审查的标准,形成公开、高效、平等的申诉审查程序,保障申诉成为一种可以实现的权利,切实解决申诉难、纠错难的问题。

  再次,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形成审判监督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在当前网络和自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因冤错案件引发的负面舆情严重伤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因此,人民法院应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舆论监督促进审判监督工作机制的完善,以审判监督保障舆论监督实现渠道的畅通,形成舆论监督和审判监督良性互动。这是克服审判监督工作中短板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获得感的必要和有效措施。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没有舆论监督,人民法院不仅难以发现审判监督工作中的短板问题,也会因为惯性使然相对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了舆论监督,不仅可以倒逼审判监督工作短板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会因为媒体辐射面广、影响力大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更为深切的获得感。形成审判监督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开意识,本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处理好裁判文书公开与保护当事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同时,进一步健全司法公开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持续优化升级司法公开平台载体,大幅提升司法公开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为实现舆论监督和审判监督的良性互动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同时倒逼法官公正审理案件,预防冤错案件发生。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舆论监督立法、加强媒体行业自律、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形成据实报道、依法监督的良好局面,减少舆论监督对审判监督的消极影响,构建舆论监督和审判监督的协调平衡机制。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