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牌楼乡于家湾村有一个叫关世利的贫困户,以前总是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求上进,造成家庭生活很困难。承德市总工会驻于家湾村工作队驻村之后,为了帮助他,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司志通多次到他家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国家、省、市、县的脱贫政策,在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引导下,关世利的思想逐渐转变了,不但变得勤劳了,还主动谋求更大的发展。今年他和亲戚一起跑起了物流运输,每个月有了1万元左右的收入。关世利的妻子对司志通说:“我们家关世利转变这么大,可没少让您操心。”这是承德市总工会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例子。
2016年以来,承德市总工会驻于家湾村工作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要求,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扶贫先扶心,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的思想“贫瘠”问题。工作队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以精神扶贫为首位、以政策落实为重点、以党建扶贫为基石,实现物质和思想‘双脱贫’”的总体思路,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工作队驻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于家湾村党员大讲堂”。2017年5月10日,司志通首先为于家湾村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党课,讲党史、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党的扶贫脱困好政策,用农村党员能听得懂、愿意听的村言村语,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听完党课,年轻党员尚艳君说:“司书记讲得很好。我承包了100亩地种土豆,去年收入四五万块钱。原来我只想着自己怎么富起来,听了党课后,我觉得自己不像个党员。我现在明白了,是党员就要带领贫困户一起致富,一人富不叫富,全村富才叫富。”讲了第一堂党课,就有第二堂、第三堂……牌楼乡党委书记杨瑞民听完党课,马上请司志通为全乡党员干部讲党课;县委组织部来人听了党课,专门邀请司志通为全县党员干部讲党课。几年来,司志通共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讲党课7次、10余个小时,2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听过他的党课。讲党课的同时,司志通还组织开展了“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金点子’活动”,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智慧,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大家踊跃参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转变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了随时随地教育村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知党恩,树立脱困致富信心,工作队有针对性地编写了《农民工进城打工十一问》《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白纸》《致全体村民的一封公开信》等。为了让村民群众看得懂、愿意看,工作组的几位同志用通俗易懂、带着“土”味的语言,为大家讲法律知识、国家政策,村民们爱看,也看得懂,所以很受欢迎。有一次,为了一个稿子,司志通竟然工作到后半夜2点多。工作队探索的“党员大讲堂活动制度”经验做法,被收录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编写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法例续编》小册子中,发到全县各驻村工作队交流学习。
让困难群众转变思想难,更难的是让村“两委”班子人员转变思想。工作队经过调查研究,逐渐弄清楚了,于家湾村这些年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有产业支撑,要想让全村尽快摆脱贫困,就必须要上项目。可是村“两委”班子的个别同志怕项目失败,怕项目搞不好再摊上债务,总是犹犹豫豫地不敢找项目、不愿意上项目。为了做通“两委”班子人员的思想工作,工作组多次带着“两委”班子人员到先进乡村去考察、学习,请有经验的企业经营者讲产业脱贫的经验。经过努力,“两委”班子的人员逐渐转变了思想,开始主动找项目、谋划项目。目前,于家湾村自己的第一个蔬菜大棚项目即将上马,规划50亩土地,建设30个“秋延”大棚,投产后村集体每年将有10余万元的收入。
思想观念转变了,村民群众的脱贫信心越来越足了,大踏步走向小康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截至目前,在承德市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承德市总工会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家湾村已经退出贫困序列,1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河北工人报记者宋宝军 通讯员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