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1月2日清晨,西北风夹杂着飘雪,灰腾梁草原上漫山的枯草挂满银霜随风摇摆,远远望去如同走进了水晶般的童话世界。
“哥几个,把棉劳保都穿好了哦,干粮都带好了。今天走得远,天黑才能回来。”8时10分,锡林浩特工务段灰腾梁线路工区工长张智慧系好棉帽带,带领全副武装的工友,匆匆赶往桑(根达来)锡(林浩特)线85公里处。
灰腾梁草原位于锡林浩特市南郊55公里处,蒙古语意为“寒冷的山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方圆几十公里看不到人烟,只有一排排风车,迎风转动着。
“灰腾梁工区担负着20千米铁道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这条线路上有4.3公里的连续高路堤,18条曲线、3处冻害、14处路基沉降和26座桥涵。”张智慧用“处处都是虎口要隘”形容管内线路设备的复杂。
8时55分,工程车载着大家在崎岖的养路便道上几经颠簸,到达了作业地点。突然,一股风刮进车里,沿着衣领钻入体内,肩膀一抖一个冷颤,紧接着便是刺骨的寒。“冷了吧,慢慢习惯就好了。对我们来说,这就像一日三餐。”张智慧拿了一条毛线围巾,示意记者扎上。
9时30分,防护员王鹏飞确认了两端没车。张智慧带领大家上道作业。
线路工刘晓东戴着羊皮手套,握着一把道尺,走10根轨枕弯一下腰,合拢的四指微微一握,道尺不偏不倚地落在两股钢轨中间,“轨距+2、水平-1。”跟在刘晓东身后的线路工乔鹏,左手拿着线检本,右手攥着半截铅笔,口里复述着“轨距+2、水平-1”,并在线检本相应空格内做了记录。蒙古族职工斯琴毕力格,顾不上抹去眉毛上的白霜,双膝跪在钢轨面上,右手捏着一个小圆镜,眼睛一眨不眨,把打有伤损标记的轨腰和轨头下颏仔细地看了一遍。走在最后的线路工赵福城,戴着一副油亮的棉手套,拎着一把半米来长的检查锤,挨个敲着螺栓和扣件……
12时10分,张智慧把大伙招呼下来,工友们围坐在一起,吃一口方便面、喝一口带着冰碴的矿泉水,寒风依旧刮着,笑声一次次打破草原的寂静。20分钟后,大家重新回到线路上。
17时10分,伴着斜下的夕阳,嘶吼了一天的西北风逐渐消停下来,大家在红彤彤的霞光中收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中工网通讯员 杨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