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李刚:在驯服洋设备中“百炼成钢”
//www.workercn.cn2013-11-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位瘦弱的工人关系到整个集团的效益

  2009年,美孚公司第一次在中国境内采购,技术要求比美国石油学会规定的标准还高。为抢占国际市场,钢管公司顶着压力接下了这一单。李刚和同事们在管子的连接、抗压强度、密封性、螺纹型等方面大胆创新,修改程序、改造设备、反复测试,最终,6000吨产品如期交付。紧接着,几万吨的合同就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身高不足1.70米、戴着眼镜的瘦弱工人,关系到整个集团的效益。

  电气设备是管加工部的中枢神经。要想确保产能,必须保证设备达到最大利用率。生产线每停机一小时,损失数以几十万元计。

  而一旦出现难题,请外国专家要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外方专家不会考虑工期有多紧。“大无缝”曾有一些外方专家,一到圣诞节就要回国休假,不管工期多忙。

  李刚说,电气设备更新很快。作为电气维修工,不能简单维护,而是要从改造入手,优化设备功能。问题要靠自己解决,免得受制于人。

  与李刚朝夕相处的芦超向记者说起李刚一件最令他感动的事。

  那是2012年底,一台西班牙车丝机出现主轴信号丢失,无法定位而“罢工”。“我们是三班倒,刚工至少36个小时没合眼。”芦超说,“最后刚工不断用英语联系国外专家,终于检修成功,大家对刚工没有不信服的。”

  20年来,从挑战“洋设备”、改造“洋设备”,到超越“洋设备”,李刚带领同事们打破了国外在管加工领域的多项技术垄断,将普普通通的设备维护工作干成了高技术含量的研发岗位。经过李刚和同事们的改造创新,管加工的设备逐渐从“联合国”变成了“中国化”。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大家行才是真的行

    作为作业长,李刚有30多名部下,大家称呼他“刚工”。倒班组员贾帅告诉记者,刚工把自己几十万字的笔记做成幻灯片,给新来的年轻人讲课,还把自己的技术诀窍在各个片区推广。

  近几年来,李刚义务给车间年轻人授课已达数百次。“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大家行才是真的行。”这话李刚常挂在嘴上。

  在设备调试和处理故障时,往往都是李刚最先取得突破,并总结出指导性的处理方法,然后向工友们推广。

  在他的带领下,一根钢管的生产从过去的1分多钟缩短到了40秒;产量由原来的每月5000吨突破了10000吨大关,实现了从电气维修到电气设计的重大突破;故障停机也由十几年前每月二三十个小时减少到现在的1小时,而且不再依赖外方专家。

  一名外方专家称赞说:“天津钢管公司维修人员的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维护人员的水平。”

  李刚有一个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的墙上写着近期的主攻方向和马上需要完成的攻关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的15位同事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讨论问题,许多新点子、新想法也从这里诞生。

  随着企业的发展,李刚不满足于单纯对设备进行维修,在他看来,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从自主维修到自主研发,才能把握主动。

  如今,由李刚主持和参与的改造成果高达200余项,为企业年创效益上亿元。2012年,他领衔完成的“特殊扣石油套管拧接控制研究”在全国冶金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中摘得一等奖。李刚实现了娴熟驾驭世界一流设备的愿望,解决了许多设备厂家和外国专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采访手记

  李刚斯斯文文,讲话慢吞吞的,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冶金行业工人固有形象截然不同。他是世界最大的钢管集团里最杰出的知识型工人代表之一,在整个行业都大名鼎鼎。

  李刚完成200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改造创新,打破了国外在管加工领域的多项技术垄断。这样的成果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创新并不是那些在实验室里的专家教授们的专利。

  李刚被称作“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人才”。他的经历正是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真实写照。李刚从普通的工人最终成长为人人敬佩的“刚工”,以不懈的追求和艰苦努力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工人的伟大,看到在一线工作中创新的力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