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模范

永不凋谢的“玉兰”——追记劳动模范吕玉兰(图)

2014-09-17 09:00:34 来源:河北日报

  “凡是为群众服务的事,都在俺管的圈里头”

  在东留善固村南,有一座吕玉兰纪念馆。东留善固村党委副书记冯占臣说,纪念馆是应村民的强烈要求而建,“这是‘老书记’永远活在东留善固群众心中的一种象征。”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要做个好当家人,让大伙儿一直记在心底,那可不容易啊!”曾担任村干部、和吕玉兰共事15年的杨建文告诉记者,别看吕玉兰干事业泼泼辣辣、风风火火,但心细着呢。她总是说,“凡是为群众服务的事,都在俺管的圈里头。”

  当年,村里有位叫孙文礼的孤寡老人,平时不洗脸,不叠被子,不刷锅碗,两间房里积满了灰尘也从不打扫,总感觉生活没啥意思。

  为了让老人感到温暖,逢年过节,吕玉兰都要带着全体干部去他家打扫卫生。

  有一年的春节前,吕玉兰和村干部们帮孙文礼家大扫除后,他说什么也要留大家吃饭。

  其他人都走了,唯独吕玉兰留了下来。她帮老人点火做饭,饭做好后,喝了一碗粥——她以为是红薯面的,可老人说是玉米面的。原来,因为他家的面缸常年不盖,里面落满了灰尘,熬的粥成了黑红色。

  事后,好多人不相信,孙文礼家的饭吕玉兰也吃得下。吕玉兰说:“群众的饭我一般不吃,可孙大爷家的饭我得留下来吃,而且我吃得很香,因为这是连心饭。”

  “玉兰真看得起我这个糟老头子啊!”这之后,孙文礼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改变了很多。为了让老人生活有着落,吕玉兰和村干部们商量后,安排他到林场看门、喂鸡。老人最终度过了幸福的晚年。他多次对人讲:“多亏了玉兰这好闺女呀!”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吕玉兰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

  担任临西县委书记期间,她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县委常委们带领县直机关的大部分干部,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分别蹲点在170多个生产大队,同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少数干部“身子在点心不在点”的情况,她要求干部,“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使扎扎实实下基层成为临西县干部的一种风气。

  在正定工作期间,她提出“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也就是面向全县,胸怀全局,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而后将有关情况向其他同志反映,分头解决、落实。

  “有一回,玉兰同我讨论如何对待分工以外的事。原来,她下基层时,并不完全按照工作分工去了解情况,而是什么都问、什么都记,甚至外部门的事,她也要管。”江山对记者讲述了一件吕玉兰任省农业厅副厅长时“管得宽”的事。

  那是吕玉兰在邯郸调研时,听说不少榆树生了榆叶甲虫,大片榆叶被吃光,致使树木死亡,就掏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了这一情况。跟随她调研的省农业厅同志提醒说:“树木虫害归林业部门管,咱们就别再问了。”吕玉兰说:“如果不抓紧治理,林业受了害,农业也会受影响。咱们管不了,可以向林业厅反映嘛!”

  “玉兰曾向我谈到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她说,领导就是服务,就是要联系群众。到了下边,见农民有困难,工作有问题,因为分工就绕着走,不去管,她不忍心!”江山告诉记者,一些接触过吕玉兰的县乡干部跟他说,他们不论反映基层哪一方面的困难,吕玉兰都耐心听,而且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

  临西县原县长宗振荣,至今对吕玉兰“吃饭时调研工作”的事记忆犹新。

  “在机关吃饭的时候,她每次都端着碗串门,宣传部、组织部,她挨着串,这顿在这里,下顿就去那边了,边吃边聊。就这样,获得了许多平时根本了解不到的情况。”宗振荣说,那时吕玉兰还不让机关的人喊她“吕书记”,而是直接喊她“玉兰”,就连村干部也都这样称呼她。“群众说她当官不像官,她就这样和群众打成一片。”

  1971年,吕玉兰到省委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兼任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省委工作人员冀平说:“她跟我讲,她不是认为兼着支部书记,东留善固会发展得多么好,也不是对后来的人不放心。她是觉得自己到了省领导这么一个位子上,还在村里兼个职,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脱离群众,要时刻想着群众。一到田间地头,一到群众中间,我就能看到自己那种幸福、那种轻松、那种热爱、那种自如。”

  “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

  走在东留善固村,规划整齐、干净整洁的街道和房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条主大街宽18米,四条东西街各宽10米,还有22条胡同也都8米宽,这都是我们‘老书记’上世纪七十年代找人规划设计的。”吕廷祥告诉记者。

  说起当年建新农村的事儿,村里的老干部孙文德有一肚子话要说。他介绍道,1976年,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每年冬天,由生产队组织男女老少,拆旧房盖新房。拆房、盖房都记工分,年终分配时,再扣除盖房用的工分和檩条等物占款。吕玉兰家的房子是最后盖的,需25根檩条,除旧房的檩条全部用上外,还缺15根。这时有人说,树都是玉兰操持栽的,现在都成材了,都是玉兰的功劳,应该让玉兰挑最好的用,别使拆下来的旧檩条了,直接给25根新的。“玉兰姐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说不能搞特殊,多占集体便宜。1980年年终分配时,她的拆盖房用工、檩条等物占款全部从分配中扣回集体。”

  采访中,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告诉记者,当年村里也曾有人反对过玉兰。

  “为啥他们反对玉兰?因为他们图的是个人自家的利益,要搞多吃多占。玉兰想的是国家、集体和大伙儿的利益,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而且,她是个旗帜鲜明的人,不但自己不贪不占,还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干。”

  1963年9月,大水刚过,由国家调拨的大批救灾物资不断运下乡来。一天,队干部们拆开大包,这个拿件单的,那个拣件棉的。他们一边拣,一边还不忘上身试试。这个说:“这件俺穿着正合体。”那个说:“这件像给俺做的。”救灾衣物东一件、西一件,摊得满地都是。

  吕玉兰从外边走进院里,望着这情景,还以为他们是往下分配呢,就说:“还没研究哩,怎么就分开啦?”

  话音没落,一个队干部冲着她说:“玉兰,你穿鞋子费,特意给你留了两双皮鞋,可好哩!就在那个纸盒子里,你试试。”

  吕玉兰这才明白,他们都是为自己挑的。她看都没看那个纸盒,立即大声说:“多好的皮鞋,俺也不要。救灾物资,应该先分给最需要的群众。当干部的,谁也不许先挑先拣。挑了衣裳的,赶快放回去,重新分配!”

  听她这一说,尽管有人不大乐意,大家还是把已经挑到手的衣物都放了回去。

  吕玉兰不但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友。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有一回,玉兰的父亲见树林里落叶很多,就搂了一大筐,用自行车驮回家,准备用来烧火做饭。玉兰回家看到树叶,问明了情况,非让父亲把树叶给队里送回去。

  父亲说:“树林里叶子那么多,搂筐叶子算个啥?”

  吕玉兰坚决地说:“不管是一筐还是一片,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

  不光不沾,还要倒贴。几十年间,吕玉兰当干部,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卖掉家里的猪仔贴给村小学买桌板……于是,人们送给吕玉兰一个外号——“赔本干部”。

  “我当大队会计那些年,所经手的账上,玉兰姐没有借支过一分钱,也没有报销过一分钱。”孙文德说,东留善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可以说是吕玉兰用甘于吃苦、吃亏、吃屈的“三吃”精神换来的。

  一尘不染、廉洁奉公,不论在村里、县上,还是在省委和省农业厅工作期间,吕玉兰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吕玉兰的遗物中,有一张中捷农场服装加工厂开具的150元钱的收费单。原来,吕玉兰1988年出访法国时,在中捷农场做了两件衣服。她问:“多少钱啊?”农场领导说:“玉兰,你给我们农场办了那么多事情,出国做两件衣服,还能要你的钱啊!”吕玉兰拒绝道:“如果不要钱,俺就不在你这儿做了。咱们领导干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但俺在这儿做衣服要交钱,就是别的领导,包括你们农场领导在这儿做衣服,也要交钱。”

  正定县委办公室原工作人员贾俊华回忆说,吕玉兰在正定工作时,出门回来晚了偶尔在县招待所就餐,或者上级来人她陪餐时,都让记上账。“她到河北农大学习后,也就是1982年10月份,我把工资交给她,她又立即退给我30元钱及一些粮票,让我抽空到县招待所把吃饭欠的账给还了。我说县领导整天忙忙碌碌,为县里办事,吃几顿饭,还算什么账?她马上严肃地说,这是规定,不能马虎。”看吕玉兰如此认真,贾俊华不敢再说什么,乖乖地拿着钱和粮票去了。当她把交款单和剩余的钱还给吕玉兰时,吕玉兰瞅着她笑了,说:“这就对了。”

  吕玉兰为什么对自己这样严苛呢?首先发表于1966年6月14日的河北日报,而后被多家媒体转载的吕玉兰的文章《十个为什么?》给出了答案。文中写道——

  有的说:“咳!当干部没落头。”我不理解这话。我们天天说为人民服务,是真的还是假的呢?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其实当干部赔本的思想,说穿了,就是因为有找“落头”的思想作怪。

  这朴实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荡涤灵魂,让人感觉那样珍贵。

  1993年3月31日,53岁的吕玉兰因脑血栓等病复发,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她走了,但她又何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呢?

  在东留善固村,弘扬玉兰精神,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是村“两委”班子坚持不懈的追求。昔日闻名遐迩的东留善固,今天更像一颗镶嵌在冀南平原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多年来,临西县大力传承弘扬玉兰精神,引导全县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干事创业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持续开展了“远学焦裕禄,近学吕玉兰”、“争做玉兰式好党员、好干部”等主题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高效农业等重点工作,“学玉兰、比玉兰、做玉兰”。

  在省图书馆原党组书记李福生老人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张吕玉兰的照片。当年,他曾随省创作组在东留善固驻村3年,耳闻目睹了吕玉兰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被玉兰精神深深感动。他回省城后,虽然变换了4个单位,可不管调到哪里,都把这张吕玉兰的照片摆在案头激励自己,并经常向同事介绍吕玉兰的感人事迹。他本人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被省直工委评为省直十佳优秀人民公仆。

  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8月16日,记者在这里遇到了67岁的张桂芳老人。他们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刚刚参观完纪念馆展厅,在纪念馆门前的吕玉兰雕像旁照了合影。“我年轻时没少受‘铁姑娘’的激励,所以这次特意带着家人来这里看一看,感觉很受教育。我觉得吕玉兰的精神今天没有过时,明天也不会过时。实现中国梦,依然需要弘扬玉兰精神啊!”

  其时,一阵风吹过,院中苍翠的玉兰树飒飒作响,仿佛在深情地诉说。(记者 霍晓丽 别志雷)

1 2 3 4 共4页

编辑:朱晶晶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