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劳动模范

王锡军:高原深处输油人(图)

2014-12-16 07:34:1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这是人们对柴达木盆地的真实描述。在这近似月球表面的土地上,青海石油人就在这里开创祖国的石油事业——

高原深处输油人

  人物档案:王锡军,男,1974年出生,青海油田管道公司机组长,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王锡军创新工作室提出技术革新项目84项,申报国家专利26项,获国家专利11项,2014年11月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1年2月,正在油气管道工地鏖战的王锡军,接到赴北京领奖的通知,从青海高原赶赴首都北京,披上了“中华技能大奖”的绶带,与窦铁成、白国周等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创新工人一起拿到了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荣誉证书,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

  “真没想到能领取那么大的奖,两年,全国才评20名。”12月12日,王锡军对记者说。

  一

  1993年,19岁的王锡军从青海石油管理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青海油田花土沟生产一线。

  青海油田是一个“苦”油田,地处戈壁、沙漠、沼泽、碱滩,平均海拔2900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70%左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花土沟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从踏进瀚海的第一天起,王锡军就立志在这里书写自己的青春篇章。

  2000年,是王锡军人生中重要的转折年。这一年,成就了他“管道铁人”的名号。

  当年,青海油田公司参建涩北-西宁-兰州管线工程,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管道口径最大的长距离输气工程,起始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涩北气田,最终到达西宁、兰州。

  那年8月,青海油田油建施工队伍已经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在一次管道无损检测中,突然,重达100多斤的无损检测仪在组焊好的管道中受阻。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割管取出检测仪。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样做除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外,还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更重要的是割开的管道再对口更加困难,对公司声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我进去把设备拖出来!”正在大家一筹莫展、面面相觑之时,26岁的管工班长王锡军说。

  密封的管道长达100多米,且里面空间狭小,空气稀薄,有很大的危险性。“这个办法行吗?”很多人发出了疑问。

  “让我试试,一定能行!”王锡军再一次提出要求。在场的监理、业主代表、公司领导几番权衡,制定了周密的安全措施,同意王锡军进去试一下。

  当天,太阳炙烤着柴达木盆地。身高1.7米多的王锡军绑着麻绳,手拿手电,头戴铝盔,深深地吸了口气,迅速地钻进了直径仅为660毫米的管道,将麻绳另一端绑在检测仪上,一边退,一边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一寸一寸艰难地往后挪……

  突然,管道里没有动静,顿时,管道外面所有人的心都揪在了一起,空气仿佛已经凝固。

  大家拼命地拉着绳索,一秒、两秒、三秒……一米、两米、三米……两分钟后,疲惫不堪的王锡军终于倒退着爬出了管道,他的身后紧紧连着那台无损检测仪。

  霎时,王锡军的身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监理、检测人员也都为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而动容,亲切地称他为“铁人”。从此,“管道铁人”的故事也传遍青海油田。

  “在太阳直照下,管子里特别热,有一段时间我都热昏了过去。”王锡军现在回忆起来很后怕,那是他离死亡最近的时刻。

  二

  2000年,王锡军毫无悬念地被评为青海油田劳动模范,走出了他日后成为青海省劳模和全国劳模的第一步。

  “单位100多人投票推选我参选劳模,咱不能对不起兄弟们,也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工作生活中都要做出劳模的榜样来。”成为劳模后,王锡军对自己的要求变了。

  油气管道建设中,一根管子10多米长,要一根根焊接起来,才能成为管线。焊接之前的一道重要工序,是把两根管子的口对准。管道施工中有“七分对口,三分焊接”之说,可见对口的重要性。

  在涩北-西宁-兰州复线管道建设中,王锡军所在班组承担了全线地形最复杂、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的工段。为确保工期,王锡军通过专业公司拍来的照片,经过反复琢磨,仿制了一个用于管道对口的“内对口器”,解决了设备上的问题。

  同时,他摸索出既提高了对口速度又保证了焊接质量的“一稳、二平、三巧、四准”管工“四字对口法”,其诀窍是:吊管空中移动要稳,吊管空中姿态要平,管口与对口器接触间距要巧,管口与管口对接要准。

  王锡军的班组采用“四字对口法”,在“百口考核”中创焊接一次合格率100%的纪录,工期比计划提前了一半,被评为“金牌机组”。此法还被推广到整个管道公司,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国家重点工程“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建设中,王锡军和机组员工克服雨雪冰冻、汶川地震和地形复杂等困难,又设计制造出具有对口精准、胀紧力强、制动可靠、操作方便等特点的管道内外对口器,完成山区段连头和穿越作业任务,累计达到20公里,一次合格率98.3%,取得标段焊接量第一的好成绩,创效1100多万元。该对口器在国内大中型口径管道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1 2 共2页

编辑:王莹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