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中国劳模是怎样炼成的?变的是面孔 不变是精神
//www.workercn.cn2015-05-06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新华网记者 鞠 鹏摄

4月28日,合肥学院艺术系的学生正在为黄名君等劳动模范画像。(解琛/人民图片)

  如果能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时光隧道里穿梭,会看到全国劳动模范的面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开始,是掏粪者时传祥,是铁人王进喜;到后来,是数学家陈景润,是科学家彭加木;再后来,是产业工人许振超,是篮球明星姚明;到如今,是研究发动机的孔祥俊,是搞生物科技的潘峰……也许你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不过没关系,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骄人成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劳动者的形象,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迁。一部劳模史,从一个侧面记录着新中国的成长史。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刚刚过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的面孔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这个国家对勤奋劳动的褒扬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从“铁人”到创新者

  劳动者的形象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大多是体力劳动者。

  直到今天,谈起劳模,许多人仍会先入为主的想到那些可爱的体力劳动者。比如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受尽欺凌,但新中国成立后,其价值却获得肯定,并成为全国范围内备受尊重的劳动者典范。195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对时传祥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人知的劳模,大都如大庆油田的王进喜一样,以苦干著称,所以他的称号“铁人”,如今看来,是一个时代的劳动者符号。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一线工人、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不过即使在那时,在提倡“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苦干+巧干”式的劳模同样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初期,劳模形象陡然一变。一些“知识型”工人、科学家、企业家和专职技术人员成了劳模。如今看来,那时即将起航的改革,在用新的劳动者形象积蓄力量。

  比如蒋筑英,这位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带领着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又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再如罗健夫,这位英年早逝的科研工作者,历时3年,带着课题组研制成功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

  进入21世纪,知识、科技与创新,成为形容劳模的新关键词。

  不拘一格选劳模,对新兴社会群体予以关注,成为这一阶段的鲜明特色。农民工也开始大量进入这个名单。据统计,在2005年的劳模评选中,30多位私营企业家和20多位农民工入选。

  正如这一时期为人们所熟悉的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所说:“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管理着14亿元固定资产的桥吊队队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动做学习型工人。产业工人只有做技能型、知识化的先锋,才能跟上时代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而2015年的全国劳模评选,同样有着非凡的意义。劳模形象,到如今已堪称“高大上”。

  这一次,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接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这是中国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的最高规格表彰。如果你打开这份名单,会发现超过3/4的人有着专科及以上学历,1484人有着专业技术职称。

  比如,先进劳模贾磊的身份是“网络语音架构师”,这位百度员工,带着用技术改变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只用半年时间就将完全自主研发的语音搜索系统上线,为中国本土的语音技术研发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如果把时针往回拨的话,时传祥和王进喜不会理解什么叫“网络语音”,他们也从未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钻研,但时传祥、王进喜、陈景润、袁隆平、姚明和贾磊一定能取得共识的是,劳动能为国家带来改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