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仝凤琴:三秦戏坛上的“金凤凰”
//www.workercn.cn2015-05-14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三秦戏坛上的“金凤凰”

——记全国劳模、宝鸡市戏曲剧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仝凤琴

仝凤琴下乡演出 走进宝鸡市戏曲剧院时,仝凤琴正在大厅指导演员排练。

   一位演员告诉记者,仝老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第一线,戏曲排练、出外演出、下乡慰问……哪里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仝凤琴,宝鸡市戏曲剧院著名旦角演员。从艺四十年来,她用汗水、泪水和心血在秦腔艺术的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上百个性格迥异的戏剧人物,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仝凤琴来说,她的成功之路又何止十年!要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不仅要有优美的唱腔,还要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她从11岁学艺,每天凌晨当别人还在熟睡之时,她已悄悄起床开始练功;夜深人静,别人已进入梦乡,她还在背戏文、揣摩角色。经冬越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并重,勤学苦练不止,就是在担任剧团领导的现在,每天仍要坚持练功3小时以上。

   为了练好“吹火”绝活,三伏天她把自己关在排练场,汗水湿透了衣衫,烈焰燎去了眉毛、头发,烧坏了衣服。在《游西湖》“吹火”表演中,她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吹,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竟然一口气能吹170多次,将古老艺术发挥到极致。

   “踩跷”被称为“戏曲芭蕾”,这项技艺在解放后已经失传,仝凤琴为了挖掘和继承这一遗产,远赴山西向蒲剧艺人学习。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迎来了成功。在折子戏《挂画》中,她的“踩跷”表演更是风光无限。她足踩跷板,身体悬空,在一把木椅和仅有几公分宽的圈椅背上,左右盘旋,翩然起舞,模拟“楔钉”、“挂画”,整个表演如杂技、似芭蕾,精细入微,出神入化。一经在省城亮相,便“轰动西京”,媒体竞相刊登剧照,令中国秦腔界耳目一新。

   多年来,仝凤琴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常常牺牲节假日,自费奔赴北京、山西、西安等地,向李瑞芳、吉有芳、肖玉玲、蔡志诚、乔梅英等戏曲名家拜师学艺。2014年,她摸索新创集魔术表演、戏曲特技为一体的折子戏《天女散花》,开创了戏曲界用魔术散花的先河。

   仝凤琴曾说:“在当今地方戏曲面对市场化冲击、多元化挑战、趋同化影响、个性化缺失的形势下,坚持对戏曲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依然是秦腔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课题之一,也是我继续磨励前进、实现升华超越的奋斗目标。”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仝凤琴紧紧抓住“情”字,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40年来,仝凤琴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练习碗碗腔、眉胡、蒲剧、现代歌舞等,并把它们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和元素巧妙融入秦腔表演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充分表现了戏曲旦角演员“造型、唱腔、表演”三者综合气质的美学内涵,形成了“扮相俊美、清纯靓丽,唱腔清脆委婉、韵味绵厚,表演细腻传神、潇洒飘逸”的独特风格。(记者 杜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