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工人导师”
2010年5月,巨晓林作为高技能人才,被选调到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
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施工和普通铁路施工,对工艺和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对施工作业的要求异常精确和严格。这对干了半辈子普通铁路施工的巨晓林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
巨晓林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充电。痴迷时,连走路与吃饭都拿着笔记本念念有词。很快,各种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面对高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公司批准在接触网六段成立了巨晓林QC小组。针对高铁施工出现的问题,巨晓林带领技术人员积极开展QC技术攻关活动。两年半时间里,巨晓林共创新工艺工法5项,其中《提高京沪高铁腕臂安装一次完成合格率》获评中国质量协会一等奖。
2013年9月,京沪建设的征尘未洗,巨晓林和工友们又转战合福高铁。没有了初战高铁的紧张,巨晓林在现场更加从容不迫。面对更多的是桥梁与隧道施工的挑战,他先后研发和革新了21项高铁施工工艺工法,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余万元。他指导研究的“降低四电接口预留施工不合格率”获得中国施工企业QC成果一等奖;他带领的攻关小组研制了“支柱限界测量工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与此同时,他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第三册高铁篇也已成书,书中涵盖39项工艺改进,都在合福高铁施工现场采用。
公司为他配备了图书柜、电脑,购买了工具书,并聘任巨晓林为“工人导师”。他还在施工一线创办了职工业校,业余时间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向工友们倾囊相授。如今,“巨晓林业校”几乎每天都会针对施工工艺工法进行技术与安全培训。他带出的近百名徒弟也遍布在多个工程项目部,有6人成了工长、15人成了“能工巧匠”、2人成了队长、5人走上了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领导岗位。
“团队的提高才是最终目标”,这是最令巨晓林得意之处。从普通铁路到高铁时代,他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超越。
热爱的力量
2012年11月8日,巨晓林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2014年12月,他补选成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4月28日,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份不同,我要履行好不同的职责。”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巨晓林提交的第一份建议就是《适应依法治国,加强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他说,“当了20多年农民工,我知道农民工需要什么。”
然而,走下领奖台、远离聚光灯,收起奖状、忘掉掌声,脱下西装、穿上工装,他还是那个憨厚、朴素的铁路接触网工人。
今年3月,全国两会一闭幕,巨晓林就坐火车硬座赶回合福高铁工地,第二天便穿着工装出现在施工现场。和工友们一起聊天,他还是习惯憨笑着听别人讲得热火朝天。只有在施工现场,讲起工艺流程、工序步骤、安装方法,他才滔滔不绝,是年轻工友心中最权威的“师父”。
考虑到巨晓林已经50多岁,不再适合登高作业,公司领导特意嘱咐他别逞强,多做“传帮带”的工作就好。可实心眼的巨晓林看见别人干活就闲不住,非得搭把手才感觉心里踏实。
外出参加公务活动时,只要距离不是太远,巨晓林都会谢绝单位派车,自己挤公交车。在合福高铁施工的两年多时间,他多次到京参加会议和活动,几乎每次都买普通列车硬座票。
闲暇时的巨晓林仍然爱写写画画。在合福高铁工地,他写过一首小诗:“我在岐山,黄山下雨了;我在黄山,岐山下雨了”。“下雨”,其实是浓浓的思念。工地与家乡陕西岐山,在巨晓林心中是两个无法割舍的家。
“我只有在工地一线才能发挥特长,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而爱可以成为一种力量。”巨晓林深知,自己所获得的鲜花和荣誉是从一线工作中来,自己只有扎根一线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中工网记者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