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装置24小时运转,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雪皑皑,总有这样一群化工工人日夜奔忙,穿梭于钢铁林莽间,巡检在塔林管线旁,李艳就是其中之一。
李艳,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一车间反应岗位操作女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劳动模范。疫情期间,由于岗位严重缺员,她已经接连多日没有回家了……
把时间更多留给工作
1月26日,大年初二,原本喜庆的日子,控制室里却是异常宁静。坐在操作间的电脑前, 李艳觉得比以往更紧张,她翻DCS页面的频次更加快了,记录的东西更加详尽了。因为,她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原本,李艳早就应该大休了,可由于疫情来袭,车间部分人员处在隔离期,班组严重缺员,于是她主动请缨换班补缺顶岗。
即使是工间换组休息时间,李艳也一刻闲不下来,用消毒液给休息室、门窗、桌椅以及门把手消毒,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李姐,你都连续上六个班了,休息一会吧!”面对同事们的关心,李艳只是淡淡一笑,她心里清楚,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受疫情影响,装置的操作负荷一降再降,但数九寒冬,就算处理量低也一定要维持生产,一旦装置停运,管线会立刻冻凝涨裂,再想复工就太难了。这种情况下,只能死看死守。
加氢裂化装置塔罐露天走梯四十多米高,管线交织错杂近百条,最低处离地面只有不到半米,机泵百余台,阀门比腰还粗, 李艳半蹲辗转查管线、苦练臂力扳阀门,零下20多度的空冷平台上,不论白天黑夜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战疫情,保生产是我们一线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特殊时期,应该把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留给工作。”李艳说。
义不容辞的行动最美
疫情期间,员工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测体温。
刚开始,车间没人愿意做这件事, 李艳听说后,主动当起了测温员。
“大部分员工还能理解,个别年轻小同志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就需要耐心与其沟通交流”,李艳说。
“张姐,你的口罩不行啊,这种棉布口罩只能起到保暖作用,挡不住病菌的,应该戴医用口罩。” 每天在网上学到抵抗疫情的小常识,李艳都会分享给班组里的同事。
其实,李艳已经把自己数月前买的一盒医用口罩全部拿到班组,“贡献”给了工友们。
车间的84消毒液数量有限, 李艳就把自己在网上买的一大盒84消毒泡腾片拿到单位。这个办法还真有效果,一片消毒泡腾片就能勾兑出一大壶消毒水,比例也好控制,到目前,这盒84消毒泡腾片还在使用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疫情期间,李艳两次带头向湖北灾区捐款2000元。在她带动下,车间其他员工纷纷行动起来,向疫区捐款、捐口罩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
“疫情当下,我认为义不容辞的行动最美。”看到自己的带动有了辐射作用,李艳很高兴。
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1月27日16:30分,在车间交接班会上,生产主任孙谦布置了新的任务:由于油品市场需求受疫情影响,车间生产方案由原来多产低凝柴油调整为多产石脑油和化工原料。
李艳心里清楚,平时,生产方案的变动都是需要经过几个班次的调整才能完成的,然而非常时期,时间必须缩短。
在车间工艺组技术员也被隔离的情况下,李艳主动肩负起操作前线的指挥任务:迅速制定新的操作参数控制条件,带领员工将回流量由17吨/小时降至8吨/小时,把分馏塔底温度由240℃提高到255℃以上,保证焦化汽油掺炼量与石脑油出装置量的比例小于1.04……
保证产量的同时,精制柴油的闪点这个油品安全指标也必须保证。李艳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关键时刻,她每天坚持累计的《装置操作条件、原料性质与产品质量累计表》立即派上了用场。通过一个班次的调整、加样再调整,石脑油的干点成功地从170℃提高到了200℃,石脑油的产量也提高了10%。
“战胜疫情需要中国医生的速度,保证产量和质量需要工人的速度”,李艳说:“作为企业员工、一线劳模,我们用坚守岗位努力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的方式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