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5月1日,劳动节,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带着他户外高压线防护和巡护的“装备”,早早地出了门。
20世纪80年代入职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后,许启金就一直扎根在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及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的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状元工匠”。
“现在天气好,不少人去郊外垂钓、休闲。他们的高压线安全防护意识不足,我们要在巡护的同时,张贴标语、立警示牌,消除线路隐患。”在57岁的许启金看来,节假日里坚守岗位是件“很普通的事”。
疫情期间,为了保障生活用电,许启金自除夕就坚持在岗,下班后的他还加入社区当疫情防控志愿者。这让他对疫情防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了更多机会收集社情民意。前不久,许启金提交了一份有关防护物资生产与储备的提案。
过去一年,许启金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上。在“中国智造”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多年身处一线,许启金对此感触颇深。从2005年开始,许启金担任兼职培训师,为单位培养了不少技能人才。
在日常调研时,他发现一些企业弱化了“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老师傅相对保守,不愿意带徒弟,“担心徒弟学会技能,威胁到师傅的地位”。
为更好地激励“传帮带”,许启金建议设立人才培养成果奖,对在人才培养中作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予以奖励,鼓励用人单位重拾这种手把手传授、示范性强的方式来培育人才。
2019年底,安徽省总工会印发职工技能等级提升和带徒名师奖励的暂行办法,对具备条件的职工以及带徒弟的师傅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陕西、浙江等地也相继发文鼓励名师带高徒,徒弟获得荣誉称号或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也给师傅相应的奖励。
看到建议被采纳,许启金由衷地高兴。不久前,他的徒弟被评为高级技师,他也收到了单位和工会给予的奖励。
为探索如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答案,许启金先后前往上海、广东、辽宁等地调研,进制造业工厂、走访车间班组。他发现,企业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尽相同,个别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只是空壳。
了解到这些,许启金想着重就如何更好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载体作用做“功课”。身为“启金工作室”的“掌门人”,许启金深知合作的优势:过去在创新实践方面,一个人既要在生产中找课题,还要实施、写报告,一年能出一个创新成果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有了工作室团队,一年能出好几个创新成果。“启金工作室”共有317名成员围绕难题搞创新,已获得了83项国家专利,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提高了技能。因此,他建议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团队优势,鼓励高学历、思维能力强、接受速度快的年轻成员和实践经验足、技能更全面的老师傅合作。
接下来这段时间,许启金想再和一线工人聊聊,听听他们对于有效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传承技能的意见。
采访手记
在平凡中铸就非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丹青
久闻许启金“状元工匠”的大名和他“钉钉子”的劳动精神,尽管这次采访不涉及专业技术,我依然能从其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尽责与专注。
今年57岁的许启金说,自己正在学习3dsMax,画杆塔图、画电气图、创建电力线路仿真模型。这样不仅能让徒弟们看得直观,学得快、好上手,还能在电脑上模拟演示创新成果,有利于持续改进技术。这种学无止境的态度和热情,让人由衷敬佩。
荣誉等身的他至今仍奋斗在一线,坚持每天到线路上巡检。风雨兼程,他都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社区人员人手不够,许启金还当起网格员。这些都让他的建议带有浓重的“泥土味”。
正是这种在许启金看来很平凡的事,“点亮”了万家灯火与幸福生活,铸就了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