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云龙:把一切交给时间定成败
187cm的身高,一张被网友形容像“光头强和金馆长合体”的脸,以及开口唱歌“标配”的忘我神情。来自青岛的90后“音乐剧王子”郑云龙,通过《声入人心》收割了一波粉丝。
-
高天鹤:这个“语文课代表”,满腔诠释音乐的欲望
那天姑苏城的老街飘着雨,高天鹤坐在街边一家木质结构的咖啡厅一口气读完《活着》,感觉到“直捶胸口的钝力”。“人都是一半在泥沼里,一半在星空中,每个人活着都是挣扎,都不容易,在泥沼里的时候一定要抬头仰望星空”。
实验
在“月宫一号”研制过程中,刘红教授对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每每工作到深夜。在炎热的夏季,室外38度,舱内达到40度,汗流如雨,她仍然坚持在舱内,仔细检查加工质量,测试设备指标。研究生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倍加努力。“月宫一号”装置在短短6个月内顺利完工,创造了世界奇迹,令来访的国际同行专家惊叹不已。
无论是105天密闭有人实验还是“月宫365”实验,刘红教授从早到晚都坚守在实验现场,及时给予舱内实验人员以鼓励和指导,强有力地支撑了他们经受住长居密闭环境的心理考验,保障了实验的圆满成功。2014年、2018年春节期间,实验进行中,她带领团队成员自愿坚守在岗位上。除夕与同学们一起包饺子,共度佳节。“这是一个难忘的、有意义的、值得纪念的春节。”舱内志愿者高寒在舱内日志中这样写道。十余年来,刘红教授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团队精神、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团队已毕业硕博士研究生58名,学生累计获得国际、国家、院校级奖项20余项。“月宫一号”研究生党支部2018年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月宫一号”团队荣获2014年北京榜样特别奖、2015年工信部“工信先锋集体”等称号。刘红教授荣获2015年北京市师德标兵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刘红教授倡导学生们做“六有”青年,实际上,是她自己首先做到了这六有。在“六有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研究生们为了共同的航天强国梦不懈地努力,团队成员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正能量。
月宫一号舱内实验
让科技之光普惠公众
习总书记说过“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红教授热心科普事业,及时将“月宫一号”新鲜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形式多样的科普资源,例如科普模型、展板、宣传册、宣传片、图书、讲座等等形式,使得“月宫一号”成为普及深空探测生命保障科技知识、航天员太空生存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2014年夏季,“月宫一号”模型作为入选的15个参展项目之一,在中国科技馆亮相全国夏季科学展。刘红教授带领团队与数万名公众进行了近距离直接交流,激发公众对深空探测的浓厚兴趣,增进公众对航天员太空生存科学知识的了解。2016年中国第一个航天日活动中展出“月宫一号”模型,接待国家领导和各国使节。2017年她代表“月宫一号”团队参加香港回归20周年的科技创新展,受众五万余人,并获评香港科普展览优秀个人。2018年,“月宫一号”模型参展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以及“北京农业嘉年华”,合计受众约十万余人。2018年4月,举行了“月宫开放日”活动,接待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公众参观,年龄覆盖10岁至75岁。“月宫一号”被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基地。
为了最大限度的向公众传播普及航天科学知识,刘红教授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平台,创办了“月宫一号”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科学网博客,在“月宫365”实验中坚持做到每周一更新,同步科普,并与网友们互动,拉近了重大科技成果与广大公众之间的距离,获得广泛好评。
刘红教授还热心各类公益科普讲座活动。应邀为“中科馆大讲堂”、“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首都科学讲堂”、“CC讲坛”等做科普讲座。她还出版了科普小说《太空生存》,受到广泛赞誉。
心怀梦想,志在寰宇。十四年来,刘红教授带领“月宫一号”团队,践行“有梦想、有热情、有豪情、有勇气、有干劲、有担当”的六有精神,攻坚克难,披荆斩棘,潜心深耕于生命保障领域。荣誉之下,不忘初心。追梦的路上,她没有停歇,坚持努力进取,力求持续引领这项技术的发展,为中国载人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实现在外太空长期自治生存,做出新的贡献!
187cm的身高,一张被网友形容像“光头强和金馆长合体”的脸,以及开口唱歌“标配”的忘我神情。来自青岛的90后“音乐剧王子”郑云龙,通过《声入人心》收割了一波粉丝。
那天姑苏城的老街飘着雨,高天鹤坐在街边一家木质结构的咖啡厅一口气读完《活着》,感觉到“直捶胸口的钝力”。“人都是一半在泥沼里,一半在星空中,每个人活着都是挣扎,都不容易,在泥沼里的时候一定要抬头仰望星空”。
近日,浙江康洁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丽又一次走进位于诸暨市城西开发区的车间,巡查抗菌纤维材料生产情况。“这是公司不久前接到的海澜之家60万双鞋材抗菌纤维订单。”欣喜满满地写在这位民营企业负责人的脸上。
钢笔勾勒的线条,填充以淡淡的色彩,描绘的或是一处冰雪美景,或是一份西餐,或是一座老式建筑,无不散发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当人们看到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往往以为作者是位“小清新”画家,却想不到这是一位年过花甲才开始搞文创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