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云龙:把一切交给时间定成败
187cm的身高,一张被网友形容像“光头强和金馆长合体”的脸,以及开口唱歌“标配”的忘我神情。来自青岛的90后“音乐剧王子”郑云龙,通过《声入人心》收割了一波粉丝。
-
高天鹤:这个“语文课代表”,满腔诠释音乐的欲望
那天姑苏城的老街飘着雨,高天鹤坐在街边一家木质结构的咖啡厅一口气读完《活着》,感觉到“直捶胸口的钝力”。“人都是一半在泥沼里,一半在星空中,每个人活着都是挣扎,都不容易,在泥沼里的时候一定要抬头仰望星空”。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杜鑫)2月26日,冯颖慧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与她站在一起的,有“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有城市轨道车辆研发专家,有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家,有钢铁生产技术带头人……但此时此刻,她们摘得了同一个值得荣耀的桂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
而作为站在台上唯一的基础设施设领域建设者,数年来的汗水终化为累累硕果,冯颖慧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冯颖慧,人如其名,聪颖智慧,她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为人低调而含蓄。但如果说起港珠澳大桥岛上建筑设计工作,她却能如数家珍般畅谈许久。
“对于多专业领域、超大跨度集成的外海城市综合体工程,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自然环境、使用功能、人文内涵,用最普通的材料、极简的元素、精湛的工艺,启发人们从另一角度对工程美学的重新审视。”这些平实语言透露出的简单、纯真的美学追求,来自冯颖慧的学识和艺术素养,也来自她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的设计实践。
2002年,冯颖慧从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入职到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四航院),先后参与、主持了南沙港一期、二期、三期码头和科伦坡港等多项重大工程设计,累积了丰富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在得知四航院将接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岛上建筑设计,冯颖慧的心怦怦直跳,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不能错过!可她哪里知道,自从2014年4月进入珠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交联合体营地,当初说好只去现场待一个月时间,这一待就待了整整5年。五年间,她从一个女人成长为一个母亲;五年间,她和她的团队绘就南中国海上最美地标;她把最美的芳华奉献给了世界科技前沿工程,最柔弱的肩膀、五年的坚守、唯美的追求,嫩肩挑起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岛上建筑项目经理及总建筑师的重任。
参与设计“世纪工程” 挑战一直都在
港珠澳大桥岛上建筑囊括了20多个不同专业的协同合作,40多个单体子项的设计,这都是冯颖慧和她的团队需要协调的。“两个人工岛如同两个小城市一般,在海中央,任何的基础设施都不像大陆上那样,可以接入市政管网,孤岛上是没有任何设施的。”两个岛的机电设施、市政设施和隧道排洪设施等,都是要统筹设计的事情。“所以说,这两个人工岛是极具复杂性与集成性的综合交通体设施。”
冯颖慧认为,一开始大家都低估了这个工程的难度。毕竟过去如此高强度、长时间的驻地设计在四航院并不常见。介入到岛上建筑这个项目中来,整个团队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设计,高峰时整个团队有六七十人。冯颖慧的团队不仅要设计图纸,还要考虑工期、造价、工程风险、施工难度,甚至在现场还要帮助和协助施工人员规划场地。“没有地方放材料,你就必须了解这个地方,然后才能做。材料移来移去的,不像在城市,打个电话,把材料送过来就可以了。这个地方你要从船上运到岛边,还要设置临时堆放点,这就需要很精细的策划,先做哪块,再做哪块。”2015年11月,岛上建筑设计图纸完成,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但是在第一次专家审查时,发现了很多技术难点,大家才真正意识到难度之大。冯颖慧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工程:对于这种海上建筑,如果按照常规的建筑设计去考虑会不会有风险呢?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专门委托了其他专家团队来对他们的图纸进行翻查,开了多场专题研讨会来讨论诸如隧道的防淹、外海的高风压、岛上设备的抽湿和耐腐蚀性等问题。
“幸好有这个举措,更新了原来被忽略的内容。”冯颖慧想起,直到2016年11月份,第二次专家审查通过后,图纸出了三版,仅一版就3000多张,完全变更了当初的设计。
187cm的身高,一张被网友形容像“光头强和金馆长合体”的脸,以及开口唱歌“标配”的忘我神情。来自青岛的90后“音乐剧王子”郑云龙,通过《声入人心》收割了一波粉丝。
那天姑苏城的老街飘着雨,高天鹤坐在街边一家木质结构的咖啡厅一口气读完《活着》,感觉到“直捶胸口的钝力”。“人都是一半在泥沼里,一半在星空中,每个人活着都是挣扎,都不容易,在泥沼里的时候一定要抬头仰望星空”。
近日,浙江康洁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丽又一次走进位于诸暨市城西开发区的车间,巡查抗菌纤维材料生产情况。“这是公司不久前接到的海澜之家60万双鞋材抗菌纤维订单。”欣喜满满地写在这位民营企业负责人的脸上。
钢笔勾勒的线条,填充以淡淡的色彩,描绘的或是一处冰雪美景,或是一份西餐,或是一座老式建筑,无不散发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当人们看到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往往以为作者是位“小清新”画家,却想不到这是一位年过花甲才开始搞文创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