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对于我国铁路建设一线为数不多的青年项目经理张家德来说,正是勤勉的青春使得他在参加工作短短6年就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项目总工程师的蜕变。
这位在一线成长起来的青年“筑路先锋”如今已先后在郑徐客运专线、郑万铁路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中担纲过重任,并受邀参编国家高铁施工标准;其带领的团队更是填补了国内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施工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为中国高铁建设和“走出去”贡献了青春力量。
扎根一线 锤炼本领
2007年,一直以国家基建能力引以为豪的张家德大学毕业后,怀揣着为国家筑路的梦想,如愿进入中铁四局工作,刚一入职就被公司指派到基层项目部,成为一名见习技术员。
让他感到幸运的是,他所在中铁四局合六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所涉及的黑色路面一直是公司的特色产业,能一入职就有机会接触到,他打心眼里高兴。而此时,他也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机会,锤炼过硬的专业技能。
于是,每当遇到不熟悉和不懂的地方,他白天在施工现场向项目上的技术骨干请教,回去后也会利用一早一晚的休息时间四处查阅专业资料,弄明白搞透彻。
这股拼劲儿让他很快适应了在项目一线“三点一线”的工作节奏和学习环境,入职短短3个月,他就结合现场实践把标准规范、图纸方案、测量放线、技术交底、试验检测等沥青路面摊铺知识摸索了个遍。
“我们都感觉他特别勤奋。”回忆起当年刚到项目一线,还满是书生气的张家德,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说,基层项目部工作繁杂,我们刚来的大学生很难适应,但张家德看起来虽然消瘦,干活却从来不叫累,而且十分投入。
勤勉的张家德收获的是技能水平和职位的“双提升”。等到合六高速路面施工结束后,张家德已经从一个见习生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员,被调到了合宁高速改扩建路面项目后,他很快脱颖而出,被项目部提拔为技术骨干,担任全线的测量主管。
一勤天下无难事
企业“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对张家德这种青年职工来说是很大的激励,也让他在项目建设中有了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在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中,沥青路面平整度要求高,但新老路基拼接沉降观测一直是实际施工中的技术难题。这让刚刚担任测量主管的张家德感觉身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开始在测量控制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通过对大量测量数据的认真总结分析,提出了“局部铣刨老路面调整路面坡度”新的施工工艺,有效保证了新老路面的良好拼接。
这一创新工艺很快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认可,同时让张家德更加觉得,一勤天下无难事。在之后的西商高速公路建设中,靠着勤学善钻,张家德有效地解决了箱梁预制漏浆问题,又规划设计解决了箱梁自动喷淋养生系统,出色完成了约800片梁板预制等工作。
2013年7月,已经是中铁四局郑徐客专工程指挥部工程部长的张家德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在中铁四局首届“青年模拟竞聘”活动中,以每个单项第一、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青年模拟竞聘项目总工程师一等奖,并被集团公司委任为郑徐客专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
全长362公里郑徐客专线是我国第一条在时速350公里客专线路采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客运专线。该线在建设之初,对于各个承建单位来说,“无砟轨道”都是一项挑战科技能力的艰巨任务,既无技术规范可依,也无施工经验可循。
面对全新的挑战,初担大任的张家德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带领工程技术团队坚持一边学习总结经验,一边通过现场实践验证,摸着石头过河。
“很少见过一个人工作这么忘我。”时任中铁四局郑徐客专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寇晓钊回忆说,技术攻坚阶段,每天指挥部办公室最后一位熄灯的人肯定是张家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张家德带领下,郑徐客专工程技术团队先后获得《一种防止CRTSIII型轨道板侧移及上浮一体化装置》等5项技术专利和3项省部级工法,成功填补了国内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施工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中铁四局参建的郑徐客专项目也获评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