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涛是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的一名发电机检修主任工程师。他已申请的国际和国家专利超过100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电力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高级专家、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鹏城工匠、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和十大深圳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王建涛有两个梦想,“大学梦”和“国际梦”。
王建涛的大学梦
很多人都不知道,获得了如此多荣誉的王建涛,曾是一名中专毕业生。
1996年7月20日,王建涛被分配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那时他还不满18岁。离开校园那天,他在学校大门口徘徊了很久,心中五味杂陈,两年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1994年,中专毕业包分配、发补贴,因此考中专比重点高中难得多。王建涛从小成绩优异,中考成绩比中专分数线还高出了几十分。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除了温饱问题,父母还要供王建涛兄弟俩上学。这些他都看在眼里,虽然特别想上高中,考个名牌大学,但没好意思跟父母开口。
伫立在校门口,王建涛感伤从此可能要彻底与自己的大学梦诀别。没上过大学,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到核电后,王建涛白天跟着老师傅在电站各个角落摸爬滚打,晚上就自学专业知识。虽然很努力,但中专储备的那点儿知识还是让他经常碰钉子。
一天,现场的一个设备出了点故障,王建涛和同事琢磨了老半天也没解决,于是他们就想着把维修资料找出来看看,说不定能把故障排除。当同事翻箱倒柜把一叠资料找出来后,两个人顿时傻眼了,文件上密密麻麻的全是英语,压根儿就看不懂。
中国核电建设前期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大量设备靠进口,相关的外文资料王建涛和同事们谁也看不明白。时间不等人,故障必须要解决,没有其它办法,只有花大价钱请外国专家来支持。那时候,凡是维修难度高的项目,基本上就得依靠外国专家,电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每次外国专家来支持的时候,王建涛他们都是远远的观望,稍微靠近一点,老外就会连连摆手让他们离开。王建涛他们只好马上识趣地往后退,连声道歉,生怕把老外得罪了。
王建涛想,要是自己能够看懂这些英文资料就好了。自那以后,他下定决心,要吃透英语。当时,电厂也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免费开办了英语培训班,还请来了南京大学的教授在业余时间授课。每周两次,每次三小时,王建涛从不缺席。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和信心,王建涛硬是把自己熬成了英语行家,和老外对话得心应手,看英文资料也没有障碍了,逐步掌握了全套的检修技术,实现了多个重大检修项目的自主化,抢了外国专家的“饭碗”。
在核电厂工作的前几年,王建涛储备了扎实的专业和英语知识,他鼓足勇气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大专。后来,他又考上了中南大学的本科,今年还被清华大学的工程博士录取了。用王建涛自己的话说,大学梦姗姗来迟,但终归还是来了,不再遗憾。
王建涛的国际梦
检修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去年怎么修,今年还怎么修,明年继续这样修。
从入职到现在,王建涛一直从事核电厂发电机检修工作,一干就是23年。对于重复的检修工作,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检修不能简单的重复,而是下次要比这次好,要用科技创新,让检修安全性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
发电机检修需要把定子线棒排水吹干进行参数测量,但如何快速吹干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般都要七至十五天,甚至更长的工期。
2006年的一天,在大亚湾核电站一台机组的年度检修中,定子线棒吹扫工作又开始了。人还是那班人,办法还是老办法,但这次运气却没有往年那么好。吹了10天,结果仍不合格,同事们急得只跺脚。要知道,检修工期每耽误一天,电站的经济损失就接近一千万。
领导一遍又一遍的来现场检查,情况还是不妙,于是给大家下了死命令:“24小时加班加点的干,想尽一切办法,必须把线棒吹干,将工期延误损失降到最低。”王建涛和同事们没日没夜的倒班,容不得半点马虎,既要盯紧设备,防止发电机损坏,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按照原方法不断的重复吹扫,期盼着测量参数早点达标,真是心力憔悴。幸运的是,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总算吹合格了。
这件事让王建涛耿耿于怀:“难道我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万一以后吹一个月也不合格,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他坚信,要做设备的主人,不能做设备的奴隶。
在充分研究发电机的内部结构后,王建涛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线棒内部结构像人体血管一样错综复杂,我们以前只管吹,却不知道线棒内的水是如何流动的。”为了弄清楚线棒中水的流向,他做了一个透明模型,研究各种方法给这个模型进行吹气和放气,前前后后做了成百上千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奇迹终于出现了,在一次试验中,王建涛将模型冲压后,用一种新方法快速释放,气体和水混合翻滚着像龙卷风一样把线棒里面的水带出来了。“成了!成了!”那一刻,他开心得又蹦又跳,像个孩子。
就这样,王建涛研发出第一代发电机定子线棒自动吹扫装置,一周就能把线棒吹干,再干这项工作大家心里总算有底了,也给电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建涛并不满足于此,因为第一代装置还是需要检修人员24小时盯着,不停的操作三个阀门,效率低,风险高。王建涛认为,装置必须自动化。下班后,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反复琢磨,自己画图、学编程,工作太晚就干脆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周末也不闲着,学习间隙就跑去市区买元器件,捣鼓了大半年,终于把自动化装置造出来了。
王建涛把这套装置详细的给领导展示了一番,领导却提出了疑虑:“自行设计的装置,用在造价几个亿的发电机上,敢用吗?”于是,电厂请来了国内顶尖的专家进行评审。听完王建涛的介绍,发电机领域一位很权威的熊姓专家说:“你们这个东西好,我学习了。发电机定子线棒吹扫在全世界都还是个难题,我只在美国的通用和日本的日立见到过成套装置。你们这套装置,原理上比他们更安全。”
专家都说好,心里踏实了。第一次用在现场的那个晚上,领导亲自压阵。王建涛按下“启动”按钮,压力开始上升,他紧张的站在装置旁,等了好久却不见装置排气,领导和他忍不住探头向排气口看去。“噗嗤”一声,大量的压缩空气混合着水雾喷了王建涛一脸,他抹了一把,抬头发现领导也被喷了一脸水,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带着“下次要比这次好”的信念,王建涛不断升级这套自动设备,到2017年,他们只要7个小时就能把线棒吹干了。2018年他参加美国电力研究院汽轮发电机年会,与参会的200多名来自美国各核电厂和火电厂的专家交流,才得知美国目前最快也要36个小时才能把线棒吹干。
王建涛陆续有了100多项发明,解决了很多现场的疑难问题,他本人也成了国内外顶尖的发电机专家。对于未来,王建涛还有一个梦想——要努力将自己负责的小领域提升到国际一流。(中工网记者刘友婷 通讯员陈灯明 石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