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干部是用身影指挥人,不是用声音指挥人”
一通软磨硬泡,老县长终于让记者跟在他屁股后头去草果基地。独龙江乡过去并不种草果,刚引种时群众不敢种。“苦劝不听,那就干出样来!”2007年,高德荣摸索着在独龙江边建起示范基地,年过五旬的他像年轻人一样,背起三四十公斤重的草果苗,把自个儿系在溜索上滑过江。
来到草果地里,高德荣从腰间抽出砍刀,麻利地砍断老枝叶,平铺在地上,“这个枝要摆正,烂了以后可以做肥料。”
“瞧这把式,您不像干部,像农民。”记者说。
“干部也是老百姓。干部的概念就是带领群众一起干活,干出活路来。”高德荣答道。
巴坡村党支部书记木卫清回忆,第一批草果收获时,高德荣曾发动群众围观销售过程,眼看着草果换成了钱,当地群众纷纷主动要种苗、学技术。“抽象事情具体化,群众工作就好做了。”高德荣说,如今,全乡草果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绿色银行”正在见效。
“老爷子是用身影指挥人,不是用声音指挥人。他做出表率,就希望大伙都跟他一样脚踏实地地干。”在大雪封山期间留守独龙江乡采访近5个月的《怒江报》记者王靖生说。
当地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贡山县里开大会,一名干部大谈独龙江的发展,高德荣直接打断他:“你没到过独龙江,没有资格指导独龙江。”因为这倔脾气,高德荣没少惹人嫌。可他说,“我不怕得罪人,就怕成罪人。当干部不务实,指挥棒就成了‘搅屎棍’。”
“虽然老高有时性子急、脾气大,可他骂得有道理,不少挨过他骂的人也不记恨,还心服口服。”与高德荣共事30多年的原贡山县政协主席赵学煌说。提拔干部时,高德荣从不问远近,只要有能力、踏实肯干,他就推荐、提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有独龙族,也有藏族、汉族。
“漂浮在官场上使人浮躁,生活在群众中让人充实”
从迪政当村返回的路上,高德荣又突然喊“停车”——原来,有个村民正在地里摘西瓜,高德荣下车去问问今年收成如何。村民抱起两个西瓜,硬往老县长怀里塞。“老县长不拿群众当外人,群众自然跟他亲。”肖建生说。
“漂浮在官场上使人浮躁,生活在群众中让人充实。”这是高德荣的为官之道。
记者随意走进几户人家,提起高德荣,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孩童,都说他来过自己家。残疾村民王丽萍还记得,高德荣第一次到她家时,“问我能不能种洋芋,我说可以。他就说我送你洋芋种,你多种点洋芋好不好?我说好!好!”在高德荣的帮扶下,王丽萍夫妻俩通过发展种植,建起了新房,还买了摩托车。
2010年,云南省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高德荣欣然接受了怒江州委独龙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的任命,“名正言顺”地在独龙江办公室办公了。
可记者在独龙江乡找了一圈,也没找到高德荣的办公室。当地干部说:独龙江畔的每个村庄、每条山路,每家每户的火塘边,都是老县长的办公室。
走村入户时,高德荣习惯带上他的小DV。近年来,独龙江畔草果飘香、蜜香四溢,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院拔地而起,平整的柏油路通向各村各寨……这些都被他摄入镜头,做成了一张专辑。临别前,记者请他在专辑上签个名,他在摄像“高德荣”三个字上画了个圈,说“太阳照进独龙江,也照到了我高德荣的身上。”
高德荣的故事在独龙江、怒江沿岸已经流传了30多年。有人为他写了首诗:“如果你到过独龙江,可能一转弯就能碰上他;如果在山道上遇见,谁也不会多看他一眼。但我并不失望,因为他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一个人的高大,真不在身材或者着装。”(张 帆 胡洪江 杨文明)